慢阻肺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氧疗、康复治疗(呼吸康复训练、运动训练)、疫苗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外科治疗(肺大疱切除术、肺移植),特殊人群治疗需考虑各自特点。
糖皮质激素:对于重度且反复加重的患者,可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替卡松等。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减少急性加重频率,改善生活质量,但需注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口腔念珠菌感染、声音嘶哑等。
氧疗
对于慢性呼吸衰竭的慢阻肺患者,长期氧疗可以提高生存率。一般建议每天吸氧超过15小时,使患者在静息状态下,达到动脉血氧分压≥60mmHg和(或)血氧饱和度升至90%。比如在活动、睡眠等不同状态下都应保证足够的氧供,对于合并肺动脉高压等情况的患者尤为重要。
康复治疗
呼吸康复训练:包括呼吸肌训练,如缩唇呼吸可延长呼气时间,减少气道塌陷;腹式呼吸可增强膈肌活动度,提高呼吸效率。有康复训练相关研究表明,坚持呼吸康复训练能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
运动训练:如步行、踏车等有氧运动,可逐步增加患者的运动耐力。运动训练应根据患者的体能状况制定个体化方案,循序渐进地进行,以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和心肺功能。
疫苗接种
流感疫苗:慢阻肺患者每年应接种流感疫苗,因为流感病毒感染可诱发慢阻肺急性加重。接种流感疫苗能降低流感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风险。
肺炎球菌疫苗: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可以降低肺炎球菌性肺炎的发生风险,从而减少慢阻肺因肺部感染导致的急性加重。一般建议65岁以上的慢阻肺患者以及年龄小于65岁但存在心肺疾病等高危因素的患者接种。
外科治疗
肺大疱切除术:对于肺大疱引起明显症状或导致肺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可考虑肺大疱切除术,以改善肺功能和症状。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
肺移植:对于终末期慢阻肺患者,肺移植可能是一种治疗选择,但由于供体有限、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等问题,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慢阻肺相对少见,但如有相关情况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非药物干预为主,谨慎使用药物;老年慢阻肺患者在治疗时需更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身体耐受性,氧疗等措施要确保安全有效;女性慢阻肺患者在治疗中要考虑其生理特点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康复训练等要适合女性的体能和运动习惯;有基础病史的慢阻肺患者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病与慢阻肺之间的相互影响,比如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在使用某些药物时需注意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在康复训练时要避免加重心血管负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