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胃肠炎可能会发烧,不同病原体感染及不同年龄段小儿发热表现有差异,病毒感染多突然发热且有相应症状及持续时间,细菌感染发热相对持续且有其他表现,婴儿和幼儿等发热表现不同;处理原则包括非药物干预如散热、补水,体温达38.5℃及以上时不同年龄段有不同注意事项,发热存在个体差异,护理要考虑小儿年龄采取合适措施应对。
一、小儿胃肠炎发热的特点
不同病原体感染导致的发热表现有差异
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胃肠炎: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胃肠炎,多表现为突然发热,体温可高达38-40℃,部分患儿还可能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流涕、咳嗽等,发热一般会持续1-3天。
细菌感染引起的小儿胃肠炎:由大肠埃希菌等细菌感染所致的胃肠炎,发热相对较为持续,体温波动范围较广,可能会出现高热持续不退的情况,同时还可能伴有腹痛、腹泻较为严重等表现。
不同年龄段小儿发热表现有别
婴儿期:婴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小儿胃肠炎发热时可能体温波动较大,除了发热外,还可能出现精神萎靡、拒食等表现,因为婴儿不会用语言表达不适,主要通过行为来体现。
幼儿期及学龄前期:这一阶段的小儿相对能表达自身不适,发热时可能会诉说头痛、乏力等,而且在发热期间,小儿的活动量会明显减少,食欲也会大幅下降。
二、小儿胃肠炎发热的处理原则
非药物干预
散热:如果小儿体温不是很高,在38.5℃以下,可采用物理散热的方法,比如解开小儿过多的衣物,让小儿处于通风良好的环境中,通过皮肤散热来降低体温。对于婴儿,可以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即可,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
补充水分:小儿胃肠炎发热时,由于腹泻和发热都会导致水分丢失,要及时给小儿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可以给小儿喝一些口服补液盐,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当体温达到38.5℃及以上时的注意事项:对于年龄较大、能够配合的小儿,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但要特别注意低龄儿童避免随意使用不恰当的退热药物。而对于婴儿,更倾向于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来控制体温,因为婴儿的肝肾功能发育尚不完善,药物代谢能力较弱,使用药物可能会带来更多风险。同时,要密切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体温变化等情况,如果发热持续不退或者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频繁呕吐、剧烈腹痛、精神差、尿量明显减少等,要及时就医,进一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
小儿胃肠炎是否发烧以及发热的具体情况存在个体差异,在护理小儿胃肠炎发热时要充分考虑小儿的年龄等因素,采取合适的措施来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