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型感冒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症状包括消化道的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以及全身的发热、乏力、头痛等,且症状因个体差异有不同,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诊治。
一、消化道症状
恶心、呕吐:较为常见,患者可能会频繁出现恶心感,随后发生呕吐,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影响了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胃肠蠕动紊乱以及消化液分泌异常等。例如,病毒入侵胃肠道后,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平滑肌痉挛,从而引发呕吐反射。在儿童群体中,胃肠型感冒导致的呕吐可能会比较明显,由于儿童的胃肠道功能相对脆弱,受到病毒影响后更容易出现这种症状。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多为稀水样便。这是因为病毒感染使得肠道黏膜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失调,肠道水分吸收减少,同时分泌增加,导致大便变稀、次数增多。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腹泻表现可能有所差异,成年人可能每天腹泻数次,而婴幼儿由于肠道发育尚未完善,腹泻可能更为频繁,严重时可能会引起脱水等并发症,需要特别关注。
腹痛:多为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部位不固定,可能与胃肠道的炎症刺激以及痉挛有关。炎症会导致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同时平滑肌痉挛会引起疼痛,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述腹痛的位置,往往表现为哭闹不安等。
二、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呈低热或中等度热,一般在37.5℃-39℃之间。发热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对病毒感染的一种应激反应,病毒在体内繁殖过程中会释放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调节紊乱而发热。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且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胃肠型感冒时发热可能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恢复较慢;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发热时可能体温波动较大,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
乏力:患者会感觉全身没有力气,精神状态较差。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后,机体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加,同时毒素的产生和吸收会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患者出现乏力症状。对于生活方式较为sedentary(久坐不动)的人群,感染胃肠型感冒后乏力症状可能会更明显,因为他们的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恢复能力相对较差;而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可能相对能更快地恢复体力。
头痛:少数患者会出现头痛症状,可能与发热以及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有关。发热会导致头部血管扩张,从而引起头痛;病毒产生的毒素也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导致头痛的发生。儿童头痛时往往表述不清,可能会表现为烦躁不安、用手触摸头部等,需要家长仔细观察。
胃肠型感冒的症状可能因个体差异(如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而有所不同,在出现上述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