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高血压与遗传、肥胖有关,遗传使约半数小儿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肥胖者因脂肪细胞分泌物质及血容量等变化致血压升高;继发性高血压病因多样,肾脏疾病中的肾小球肾炎、先天性肾脏畸形,心血管疾病中的主动脉缩窄,内分泌疾病中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以及药物因素等均可引发,需详细检查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对高危儿童要加强健康管理、定期监测血压。
肥胖:肥胖是小儿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儿童肥胖时脂肪细胞增多,会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瘦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这些物质可影响血管内皮功能、钠水代谢等,导致血压升高。肥胖儿童体内脂肪组织增加,血容量增多,心脏负担加重,也会促使血压升高。
继发性高血压
肾脏疾病
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儿童,发病机制与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肾小球损伤有关,可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同时激活RAAS,引起血压升高。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情迁延,肾功能逐渐受损,也会出现高血压,主要是因为肾功能不全导致水钠排泄障碍,以及肾实质缺血刺激RAAS活化等。
先天性肾脏畸形:如肾动脉狭窄、多囊肾等。肾动脉狭窄可使肾脏血流减少,刺激肾脏分泌大量肾素,通过RAAS系统使血压升高;多囊肾患者肾脏结构异常,正常肾组织减少,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导致水钠代谢紊乱和血压调节失衡。
心血管疾病:主动脉缩窄是较常见的引起小儿继发性高血压的心血管畸形。主动脉缩窄使缩窄部位近端血压升高,远端血压降低,可通过体格检查发现上肢血压高于下肢血压等异常体征来提示。
内分泌疾病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由于肾上腺皮质病变致醛固酮分泌增多,醛固酮作用于远端肾小管,促进钠重吸收和钾排泄,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小儿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相对少见,但可出现高血压、低血钾等表现。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或交感神经系统的嗜铬细胞,可间断或持续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引起血压急剧升高,同时伴有头痛、心悸、多汗等症状。小儿嗜铬细胞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婴幼儿相对多见,肿瘤多为良性,但也有恶性可能。
药物因素:长期应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通过影响水钠代谢、增加血管紧张性等机制导致血压升高。
小儿高血压的原因较为复杂,不同原因导致的高血压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对于小儿高血压患者,需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以明确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同时,对于有家族高血压史、肥胖等高危因素的儿童,应加强健康管理,定期监测血压,早期发现并干预高血压相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