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是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的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与骨质疏松等有关)和年轻人(多因高能量损伤),解剖结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发病,临床表现为髋部疼痛、不能站立行走、患肢短缩外旋等,诊断靠X线等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易致并发症)和手术(包括闭合复位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等)。
解剖与发病相关因素
解剖结构特点:股骨颈的长轴与股骨干纵轴形成颈干角,正常约110°-140°,颈干角变小易致骨折;还有前倾角,正常约12°-15°,这些解剖结构特点影响着股骨颈承受应力的分布。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骨质逐渐疏松,骨的强度和韧性下降,轻微的外伤,如扭转身体、平地滑倒等就可能引发股骨颈骨折。而年轻人骨骼强度相对较好,多是较大暴力才会导致骨折。
性别方面:一般来说,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概率相对较高,尤其是绝经后女性,所以女性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相对高于男性,但年轻人群中性别导致的差异相对不明显。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骨代谢,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进而增加股骨颈骨折的发生几率。例如,吸烟会影响骨的血液供应,抑制成骨细胞活性,促进破骨细胞功能;酗酒会干扰维生素D的代谢和骨矿化过程。
病史因素:有骨质疏松症、类风湿关节炎等病史的人群,本身骨的质量或关节功能就存在异常,更容易发生股骨颈骨折。比如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破坏,骨的脆性增加;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能因关节病变导致肢体活动异常,增加骨折风险。
临床表现
症状:受伤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和行走,部分患者可能疼痛并不剧烈,但也无法正常活动患肢。
体征:患肢呈短缩、外旋畸形,一般外旋45°-60°,检查时可发现腹股沟中点下方有压痛,轴向叩击痛阳性等。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首选方法,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等;对于一些X线检查不能明确的情况,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有助于更早发现骨折,尤其是MRI在骨折早期,当X线和CT还未显示明显异常时,就能发现骨髓水肿等早期改变,帮助早期诊断。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对于无明显移位的稳定型骨折等情况,可采用牵引复位、穿防旋鞋等方法进行固定,让患者卧床休息,但非手术治疗需要较长时间的卧床,容易引发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长期卧床风险更高。
手术治疗:包括闭合复位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等。闭合复位内固定适用于年轻、骨折移位不明显等情况;人工关节置换术则多用于老年人,尤其是骨折不愈合或股骨头坏死风险较高的患者,手术可以帮助患者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但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假体松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