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偏瘫在运动功能方面表现为患侧肢体活动减少、肌张力异常;姿势与反射异常包括姿势不对称、原始反射异常;生长发育上有肢体发育差异、运动发育落后;面部可出现不对称,家长发现婴儿有上述异常应及时就医,早期干预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肌张力异常: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或降低。肌张力增高时,患侧肢体触摸起来较硬,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肌张力降低时,患侧肢体松软,活动时感觉缺乏正常的张力支撑。比如,肌张力增高的婴儿,换尿布时伸展下肢会遇到较大阻力;而肌张力降低的婴儿,肢体像棉花一样松软,难以维持正常的姿势。这种肌张力的异常变化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神经传导,从而导致肌肉张力的失衡。
姿势与反射异常
姿势异常:婴儿会呈现出不对称的姿势。例如,在仰卧位时,身体倾向患侧,头部也可能偏向患侧;在俯卧位时,患侧肢体不能正常伸展以支撑身体,导致身体向患侧倾斜。这是因为脑部病变破坏了正常的姿势调节机制,使得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力量和协调性出现差异。
原始反射异常:一些原始反射可能出现异常表现。比如拥抱反射,患侧的拥抱反射可能减弱或不对称。正常情况下,婴儿受到惊吓时会出现双臂外展、伸直,然后内收、屈曲的拥抱动作,而偏瘫婴儿患侧的拥抱反射可能幅度减小、反应不灵敏或两侧不对称。这是由于脑部的病变影响了神经传导通路,导致原始反射的正常调节受到干扰。
生长发育方面
肢体发育差异:患侧肢体可能在长度、周径等方面与健侧存在差异。随着婴儿的生长发育,这种差异可能会逐渐明显。例如,通过测量可以发现患侧肢体较健侧短或周径较小。这是因为患侧肢体的运动减少,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相对不足,影响了肢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运动发育落后:在大运动发育方面,偏瘫婴儿可能会出现明显的落后。比如,正常婴儿在相应月龄应能达到的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运动发育里程碑,偏瘫婴儿往往不能按时达到。例如,正常3个月左右的婴儿能较好地抬头,而偏瘫婴儿可能到4个月甚至更晚才能勉强抬头,且抬头的稳定性和幅度都较差。这是因为患侧肢体的运动功能障碍阻碍了整体运动发育的进程。
面部表现方面
面部不对称:部分婴儿偏瘫时可能出现面部不对称的情况。患侧面部肌肉活动减少,表现为患侧眼裂较小、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等。这是因为支配面部肌肉运动的神经也受到脑部病变的影响,导致面部肌肉的运动不协调。
婴儿偏瘫的早期表现较为多样,家长若发现婴儿出现上述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婴儿就医,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等相关评估,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于婴儿来说,早期干预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婴儿运动功能等方面的恢复,提高婴儿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