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功能不全有多种表现及不同人群特点。表现包括呼吸困难(劳力性、夜间阵发性、端坐呼吸,因肺淤血等)、咳嗽咳痰(白色浆液性泡沫状或黄色脓性,因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等)、乏力疲倦(因心输出量减少致组织灌注不足)、少尿及肾功能损害(因肾血流灌注不足);老年人症状不典型,易有神志改变且常合并基础疾病;儿童多由先天性心脏病引起,有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
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肺淤血,导致气体交换障碍。当患者活动时,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从而引起呼吸困难;夜间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使支气管收缩,气道阻力增加,且平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多,肺淤血进一步加重,故容易诱发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位时,部分血液转移至身体下垂部位,回心血量减少,肺淤血减轻,同时膈肌下移,胸腔容积增大,有利于呼吸。
咳嗽、咳痰
表现形式:咳嗽、咳痰也是常见症状之一,多为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合并感染时,痰可呈黄色脓性。
发生机制: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所致。左心衰竭时,肺循环淤血,肺泡和支气管黏膜受到刺激,引起咳嗽;痰液的产生是由于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导致液体渗出,形成泡沫状痰;如果合并肺部感染,炎症刺激会使痰液变为脓性。
乏力、疲倦
表现形式:患者可感到全身乏力、疲倦,活动耐力明显下降。
发生机制:心功能不全时,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骨骼肌供血、供氧减少,导致患者出现乏力、疲倦的症状。
少尿及肾功能损害
表现形式:严重的急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可出现少尿,24小时尿量减少;长期慢性心功能不全发展为急性加重时,还可能出现肾功能损害,表现为血尿素氮、肌酐升高等。
发生机制:肾血流灌注不足是导致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心输出量减少,肾脏灌注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从而引起少尿;持续的肾灌注不足还可导致肾实质损伤,出现肾功能损害。
不同人群特点
老年人:老年人急性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可能不典型,除了上述呼吸困难等常见症状外,可能更易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烦躁等,这是因为老年人脏器功能减退,对心功能不全的代偿能力下降,且中枢神经系统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降低。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加重心功能不全的表现,且在诊断和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等方面的影响。
儿童:儿童急性心功能不全多由先天性心脏病等引起,除了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外,可能还会出现喂养困难,表现为吸吮无力、拒食等,这是因为儿童在进食时需要消耗较多体力,而心功能不全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无法满足机体在进食时的需求。此外,儿童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由于心功能不全导致机体长期处于缺氧、营养供应不足的状态,影响生长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