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外翻是常见足部畸形,表现为拇趾向外侧偏斜移位,病因有遗传、鞋子、足部结构异常等,临床表现有外观改变、疼痛、功能受限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X线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预防需选合适鞋子、保持正确姿势等。
病因
遗传因素: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拇外翻患者,个体患病的风险可能增加。例如,某些遗传基因可能影响足部骨骼和软组织的结构与发育,使得足部更容易出现拇外翻畸形。
鞋子因素:长期穿着不合适的鞋子是导致拇外翻的重要因素。如穿高跟鞋、尖头鞋等,会使前足受到过度的挤压和摩擦,尤其是拇趾部位,长期处于狭窄的空间内,逐渐导致拇外翻的发生。例如,高跟鞋会改变足部的受力分布,使拇趾承受过大的压力,久而久之引发拇外翻。
足部结构异常:足部本身的一些结构异常,如第一跖骨内翻、拇收肌紧张等,也可能促使拇外翻的形成。第一跖骨内翻会改变拇趾的正常受力方向,导致拇趾向外偏斜;拇收肌紧张则会牵拉拇趾向外侧偏移。
临床表现
外观改变:拇趾向外侧明显偏斜,第一跖趾关节内侧可能出现明显的骨赘,局部肿胀、疼痛,严重时可影响行走。例如,患者行走时可能会感到拇趾部位疼痛,影响步态。
疼痛:早期可能仅在行走或穿鞋时感到拇趾部位轻微疼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会加重,尤其是在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疼痛可能是由于拇趾与鞋子摩擦、骨赘刺激周围组织等原因引起。
功能受限:严重的拇外翻可能会影响足部的正常功能,导致行走困难,甚至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肉眼观察足部外观,检查拇趾的偏斜程度、第一跖趾关节的情况等。还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测试,了解足部的活动功能。
X线检查:通过拍摄足部X线片,可以清晰地看到拇趾与第一跖骨的角度、跖骨的形态等,有助于明确拇外翻的严重程度,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一般会测量拇外翻角(第一跖骨与拇趾近节趾骨的夹角)等指标,正常情况下该角度一般小于15°,当角度大于15°时可能提示拇外翻。
治疗与预防
非手术治疗:对于轻度的拇外翻,可以通过穿着宽松、舒适的鞋子,使用拇外翻矫正器等方法进行矫正。例如,选择前端宽松的鞋子,避免穿高跟鞋和尖头鞋,同时可以在夜间佩戴拇外翻矫正器,起到一定的矫正作用。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拇外翻,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多种,如软组织手术、截骨手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
预防措施:选择合适的鞋子至关重要,尽量选择鞋头宽大、鞋跟高度适中的鞋子,避免长时间穿高跟鞋和尖头鞋。同时,注意保持正确的行走姿势和足部健康,加强足部肌肉的锻炼,如通过踮脚等动作锻炼足部肌肉,有助于维持足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对于有遗传倾向的人群,更要注意足部的保健,早期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