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易变异,常暴发或大流行,人群普遍易感,起病急、高热伴全身症状为主,可通过核酸等检测诊断,发病48小时内用抗流感病毒药物等治疗;乙型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乙型流感病毒属变异慢,多局部暴发,起病稍缓、发热等全身症状较轻、呼吸道症状突出,诊断方法同甲型,治疗也用抗流感病毒药物等对症处理;儿童感染流感病情变化快需密切观察、合理用药;老年人感染流感重症风险高要及时就医合理用药;孕妇感染流感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增加要尽快就医谨慎用药。
流行特点
甲型流感:常呈暴发或大流行,甚至可出现全球大流行。人群普遍易感,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群均可发病,在学校、托幼机构、养老院等人群密集场所易引起聚集性疫情。
乙型流感:一般呈局部暴发,大流行较为少见,主要在人群中传播,以儿童等人群相对更易感染,但也可见于其他年龄段人群。
临床症状表现
甲型流感:起病较急,患者多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达39℃-40℃,常伴有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部分患者可出现咳嗽、咽痛、流涕等,但也有患者呼吸道症状较为明显。
乙型流感:起病一般较甲型流感稍缓,发热程度相对甲型流感稍低,全身症状如头痛、肌肉酸痛等相对甲型流感较轻,呼吸道症状相对更突出,咳嗽、咽痛、流涕等较为常见。
诊断方法
甲型流感:主要通过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抗原检测等实验室检查手段来明确。例如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流感病毒核酸,若结果为阳性可确诊甲型流感。
乙型流感:同样可通过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抗原检测等进行诊断,检测方法与甲型流感类似,依据检测结果判断是否为乙型流感感染。
治疗原则
甲型流感:发病48小时内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可改善预后,常用药物有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同时需根据患者症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高热时给予退热治疗等。
乙型流感:治疗上也可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于出现的相应症状进行对症处理,如止咳、祛痰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感染甲型或乙型流感后,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等情况。儿童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体重等情况合理用药。例如儿童感染流感后高热时,要注意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避免发生惊厥等,同时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
老年人:老年人感染流感后,发生重症的风险较高,如容易出现肺炎等并发症。老年人感染甲型或乙型流感后应及时就医,在医生评估下进行相应治疗,用药需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孕妇:孕妇感染流感后,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增加,如早产、流产等。孕妇感染甲型或乙型流感后应尽快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用药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及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