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性心脏病由长期高血压致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病因包括长期血压升高的机械作用使左心室代偿肥厚失代偿,神经-体液因素中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参与,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致血管及心脏受损,不同人群发病风险不同,不良生活方式、血压控制不佳等增加患病可能,特殊人群需严格控压防患。
血压持续升高的机械作用
长期高血压会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脏在泵血时需要克服增大的阻力,为了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心脏的左心室需要加强收缩来将血液泵出。左心室长期处于这种压力超负荷状态,会逐渐发生代偿性肥厚。例如,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长期控制不佳,左心室心肌会增厚,以适应增高的压力环境。这种左心室肥厚是高血压性心脏病早期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机体为了应对升高的血压而产生的适应性改变,但如果血压持续不降,这种代偿会逐渐失代偿,进而影响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
神经-体液因素的参与
高血压时,体内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会被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被激活是其中重要的一环。RAAS激活后,血管紧张素Ⅱ等物质增多,它不仅会使血管收缩进一步升高血压,还会对心脏产生直接的毒性作用,促进心肌细胞的肥大、纤维化等病理改变。另外,交感神经系统也会被激活,大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这些递质会增强心肌收缩力,但长期的过度激活会对心肌细胞造成损伤,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参与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高血压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会发生异常。正常的血管内皮细胞可以分泌一氧化氮等物质,起到舒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炎等作用。而高血压时,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舒血管物质减少,缩血管物质增多,导致血管收缩、内皮素水平升高等,进一步加重血管的损伤和心脏的负担。同时,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还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又会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进一步加重心脏的损害,参与高血压性心脏病的病因过程。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发生风险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高血压的发生率增加,从而增加了患高血压性心脏病的风险。男性和女性在不同年龄段高血压的发病情况有一定差异,但长期高血压都会对心脏造成损害。在生活方式方面,高盐饮食、缺乏运动、长期精神紧张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进而增加高血压性心脏病的病因可能性。有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的人群,患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概率明显高于血压控制良好的人群。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其器官功能衰退,血压波动更大,更需要严格控制血压以预防高血压性心脏病;妊娠期女性如果出现妊娠高血压,也需要密切关注,因为妊娠高血压如果控制不好,也可能引发高血压性心脏病,这类人群需要更加谨慎地管理血压,以降低对心脏的损害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