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常见髋部骨折,多见于老年人且女性发生率高,其解剖区域血运丰富但老年人常伴骨质疏松,病因有创伤和骨质疏松,临床表现为疼痛、不能站立行走、肿胀等,诊断靠X线和CT,治疗分非手术(牵引但有并发症)和手术(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可降低并发症但有风险,尽早手术)。
一、定义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发生在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是常见的髋部骨折。多见于老年人,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这与女性骨量丢失相对更快等因素有关。
二、解剖特点相关影响
股骨粗隆间区域血运丰富,骨折后愈合相对较好,但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骨质量差,骨折后复位固定相对困难。另外,该部位的解剖结构使得骨折后容易出现内翻畸形等情况,这与肌肉牵拉等力学因素有关,比如臀中肌、臀小肌等肌肉的牵拉可能导致骨折远端内收。
三、病因
1.创伤因素:老年人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轻微外伤如平地滑倒、少量外力扭转等即可引起骨折。比如老年人在浴室滑倒等情况;而青壮年则多因高能量损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导致骨折。
2.骨质疏松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骨代谢失衡,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使得骨骼更容易发生骨折。
四、临床表现
1.症状:受伤部位疼痛明显,不能站立和行走,局部肿胀,有时可见皮下瘀斑。
2.体征:患肢短缩、外旋畸形,外旋角度通常较大,可达90度左右;局部有压痛,叩击足跟部时髋部疼痛加剧。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可以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能清晰显示骨折线、骨折端的移位方向等。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尤其是需要精确评估骨折块的移位情况、关节面是否受累等,CT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比如判断骨折端是否有嵌插、骨折块的三维结构等。
六、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的稳定性骨折、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牵引治疗,如皮牵引或骨牵引,通过牵引维持骨折的复位,同时需要长期卧床,这可能会带来一些并发症,如肺炎、压疮、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对于老年人长期卧床的情况,需要加强护理,定期翻身、拍背等预防并发症。
2.手术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手术治疗越来越普及。手术的目的是尽可能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早期让患者能够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常用的手术方法有髓内固定系统(如Gamma钉、PFNA等)和髓外固定系统(如DHS等)。手术治疗可以使患者更早地离床活动,降低长期卧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内固定失败等。对于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也不同,一般来说,在患者全身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