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有其独特流行病学特点,发病夏秋季多见,5-7月开始增多,8-9月达高峰;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全球均有报道,我国各地流行,农村及人口密集地区可能更集中;传播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密切接触;常散发或小流行,也可暴发,托幼机构易暴发需防控。
一、发病季节特点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较为多见。一般5-7月病例数开始增多,8-9月达到高峰。这是因为夏季和秋季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有利于肠道病毒的存活与传播。例如,肠道病毒在潮湿、温热的环境中能够较长时间保持活性,从而增加了人群感染的机会。
二、人群分布特点
1.年龄分布:
人群普遍易感,但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这是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肠道病毒的抵抗力较弱。例如,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手足口病患儿中,5岁以下儿童占比超过90%。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通过既往感染或隐性感染获得一定免疫力,发病风险逐渐降低。不过,青少年和成人也可能感染肠道病毒,但多数为隐性感染,表现为无症状或仅出现轻微症状。
2.性别分布:一般来说,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但在一些局部地区可能会有细微差别,不过这种差别通常不具有显著的流行病学意义。
三、地区分布特点
手足口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报道,我国各地均有流行。城市和农村地区均可发病,但农村地区由于卫生条件相对较差、人群密集等因素,发病可能相对较为集中。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等经济发达或人口密集地区手足口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这与人口流动频繁、环境卫生状况等因素有关。例如,一些大型城市由于儿童集中、人员往来频繁,手足口病的疫情报告病例数往往较多。
四、传播途径特点
1.消化道传播:肠道病毒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等经口摄入而引起感染。例如,儿童食用了被肠道病毒污染的食物,如污染的水果、蔬菜等,就有可能感染手足口病。
2.呼吸道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与患者近距离接触时,可因吸入带有病毒的飞沫而感染。比如在幼儿园、学校等儿童密集场所,容易通过呼吸道飞沫造成疾病的传播。
3.密切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以及被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均可引起感染。例如,儿童之间相互玩耍时,接触了被病毒污染的玩具等物品后,若不注意手卫生,就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五、流行强度特点
手足口病常呈散发或小流行,也可出现暴发流行。在托幼机构等儿童集中的场所,由于人员密集、儿童之间接触频繁,容易出现暴发疫情。暴发疫情的发生与当地的卫生状况、人群免疫水平、病毒流行株等多种因素相关。一旦出现暴发,需要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如隔离患者、消毒环境等,以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