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等的心脏病,发病机制是脂质代谢异常致斑块形成致血管腔狭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病史;临床表现有心绞痛、心肌梗死、无症状心肌缺血;诊断方法有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血液检查;特殊人群儿童要关注血脂等并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孕妇需多学科协作制定方案,老年人要综合考虑多方面选择诊疗手段并密切观察病情。
一、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是脂质代谢异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逐渐形成粥样斑块,这些斑块会使冠状动脉血管壁增厚、变硬,官腔狭窄,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
二、危险因素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绝经后女性发病风险增加;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患病风险,高脂饮食会导致血脂升高,沉积在血管壁;缺乏运动容易导致体重增加、代谢紊乱;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粥样硬化形成;
病史: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者,患病几率明显高于无这些病史的人群。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促使脂质沉积;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易导致血管病变;高脂血症直接导致血液中脂质成分异常增多进而沉积于血管壁;
三、临床表现
心绞痛:典型表现为发作性胸痛,常位于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内侧等部位;疼痛性质多呈压榨性、闷痛;一般持续3~5分钟;多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等诱发;
心肌梗死:疼痛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甚至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可伴有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心力衰竭等表现;
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无明显的胸痛症状,但通过心电图等检查可发现心肌缺血的证据;
四、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发作心绞痛时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缺血性改变;心肌梗死时会有特征性的ST段抬高、病理性Q波等改变;动态心电图监测可发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狭窄部位、程度等情况;
血液检查:包括血脂、血糖、心肌酶谱等检查,血脂异常、血糖升高以及心肌酶谱的变化等有助于诊断和病情评估;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期较少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但如果有家族遗传性的脂质代谢异常等特殊病史,需关注儿童的血脂水平等情况,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
孕妇:孕妇若患有该疾病需谨慎处理,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需要多学科协作制定诊疗方案;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诊断和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手段,且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