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缓的原因包括生理性因素(年龄、生活方式)、病理性因素(心血管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药物因素)及其他因素(电解质紊乱),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有其各自需关注的方面,如儿童要排查先天性因素,老年要考虑基础疾病和药物影响,女性无特异性性别差异因素主要基于一般性因素。
生活方式方面:睡眠状态下人体迷走神经兴奋,会导致心率减慢,出现窦性心动过缓,这是正常的生理调节现象,因为睡眠时身体代谢降低,对心率的需求相应减少。
病理性因素
心血管系统疾病:
冠心病: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时,可能影响心脏的正常电生理功能,引起窦性心动过缓。例如,冠状动脉狭窄使心肌供血不足,会干扰心脏起搏传导系统的正常运作。
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等,心肌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会影响心脏的节律,导致窦性心动过缓。心肌的病变可能破坏心脏传导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从而引发心率减慢。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这是一种由于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导致功能减退的疾病,可出现多种心律失常,其中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病变可使窦房结产生冲动的功能下降,或者冲动传导受阻,进而引起心率减慢。
全身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机体代谢率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导致心率减慢,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甲状腺激素对维持正常的心率和代谢有重要作用,缺乏时会影响心脏的节律。
颅内病变:当颅内发生病变,如颅内肿瘤、出血、炎症等,累及到支配心脏的神经中枢时,可能影响心率,导致窦性心动过缓。例如,颅内压增高可能通过影响神经传导,干扰心脏的正常起搏和传导功能。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的使用可能导致窦性心动过缓,如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等)、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等)、洋地黄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可通过不同机制影响心脏的传导系统或心肌收缩力,从而引起心率减慢。例如,β受体阻滞剂可阻断心脏的β受体,抑制心肌收缩力和减慢心率。
其他因素
电解质紊乱: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血钾浓度升高可影响心肌的电活动,导致窦性心动过缓。钾离子对心肌的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有重要影响,血钾异常会干扰心脏的正常节律。
对于儿童患者,窦性心动过缓需要特别关注,比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能因心脏结构异常导致心率变化;婴儿期如果出现窦性心动过缓,要排查是否有先天性的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等情况。而老年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如是否有退行性心脏病变等,同时注意药物使用对心率的影响,因为老年人可能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窦性心动过缓的风险增加。女性患者在一些特殊生理状态下,如围绝经期,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对心率产生影响,但相对男性而言,在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病原因上并没有特异性的性别差异因素,主要还是基于基础疾病等一般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