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早期会出现多种症状,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体力活动时因心脏负荷增加、肺部淤血加重而气短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入睡后因回心血量增加致肺淤血加重而突然惊醒、被迫坐起)、乏力疲倦(心脏泵血功能减退致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骨骼肌供血供氧不足)、水肿(早期双侧下肢对称性水肿,严重时全身水肿)、尿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致肾脏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一、呼吸困难
1.劳力性呼吸困难:这是心力衰竭早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在体力活动时,心脏的负荷增加,原本就受损的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导致肺部淤血加重,从而引起呼吸困难。例如,患者在进行快走、爬楼梯等轻度体力活动时就会感到气短、呼吸急促,休息后可逐渐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呼吸困难会在更轻的活动甚至休息时也出现。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如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若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需高度警惕心力衰竭早期。
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入睡后常因呼吸困难而突然惊醒,被迫坐起,呼吸深快。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夜间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加重肺淤血有关。老年人由于心肺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若本身有冠心病病史,夜间睡眠中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就医排查心力衰竭。
二、乏力、疲倦
1.机制:心力衰竭时,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骨骼肌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和氧气,就会导致患者感到乏力、疲倦。无论男女老少,只要发生心力衰竭早期,都会出现这种全身的不适感觉。例如,原本能轻松完成的日常活动,如穿衣、洗漱等,此时会感到力不从心。对于长期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疲倦更要注意排查心力衰竭,因为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
三、水肿
1.下肢水肿:早期多表现为双侧下肢对称性水肿,尤其以脚踝部和小腿较为明显。在白天活动后水肿会加重,休息一夜后可能会有所减轻。这是因为站立或行走时,重力作用使血液更容易淤积在下肢,而心力衰竭时静脉回流受阻,导致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水肿。对于老年人,由于下肢静脉瓣功能可能减退,若出现下肢水肿且伴有活动后气短等症状,要考虑心力衰竭早期的可能。
2.其他部位水肿: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全身水肿,包括眼睑水肿等,但相对较少见。对于妊娠期女性,由于生理变化,心脏负担加重,若出现水肿且伴有呼吸困难等症状,也需排查心力衰竭早期,因为妊娠期女性心脏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
四、尿量减少
1.机制:心力衰竭时,心输出量减少,肾脏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从而导致尿量减少。一般来说,24小时尿量会比平时明显减少。对于有肾脏基础疾病或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若出现尿量突然减少,同时伴有上述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要考虑心力衰竭早期导致的肾功能相关改变。例如,原本肾功能正常的高血压患者,若出现尿量减少,需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心力衰竭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