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多见于25-45岁育龄女性,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有关,有痛经、月经异常、不孕等表现,可通过超声、MRI等检查诊断,影响生育和日常生活,需及时就医治疗,特殊人群需特殊管理。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方面:多见于25-45岁的育龄女性,这一阶段女性的生育功能较为活跃,子宫内膜异位的机会相对增加。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接近绝经期时,发病率会有所变化,但总体来说育龄期是高发年龄段。
生活方式: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比如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会影响机体的内分泌系统,导致激素失衡,可能促使子宫内膜异位;另外,频繁的宫腔操作史,如人工流产等,也可能使子宫内膜组织通过输卵管异位到卵巢等部位。
病史因素: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女性,患卵巢巧克力囊肿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疾病,那么个体患病几率会比普通人群有所上升。
临床表现相关情况
症状表现:
痛经:多为继发性痛经,即自发生内膜异位开始,患者可出现经期腹痛,且疼痛逐年加剧。疼痛部位多为下腹部深部和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等部位。
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这是因为异位的内膜影响了卵巢的正常功能,导致激素分泌紊乱,进而影响月经周期和经量。
不孕:卵巢巧克力囊肿可能会影响卵巢的正常排卵功能以及输卵管的拾卵、运输功能,从而导致不孕。据统计,患有卵巢巧克力囊肿的女性中,不孕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体征方面:妇科检查时可触及与子宫粘连的囊性包块,包块往往有一定的活动性,但是与周围组织粘连较严重时活动度会受限,囊肿破裂时可有腹部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表现。
诊断相关要点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诊断卵巢巧克力囊肿的常用方法。超声下可看到卵巢部位有边界清楚的囊性暗区,内有密集光点。磁共振成像(MRI)对卵巢巧克力囊肿的诊断也有较高的价值,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囊肿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血清学检查:CA125(糖类抗原125)是一种肿瘤标志物,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血清CA125水平可能会升高,但一般升高幅度不如卵巢恶性肿瘤明显,不过它可以作为辅助诊断和病情监测的指标之一。
对健康的影响及应对
对生育的影响:如前所述,卵巢巧克力囊肿会影响女性的生育功能,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来说,需要积极进行治疗干预,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以选择药物治疗或者手术治疗等方式来改善生育状况。
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患者可能会因为长期的痛经、月经异常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所以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孕妇如果患有卵巢巧克力囊肿,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病情,因为孕期囊肿可能会发生变化,需要在妇产科医生的密切监测下进行管理;对于年轻未生育女性,在治疗时需要充分考虑保留生育功能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