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会引发腰背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间歇性跛行及神经功能损害等表现。腰背部疼痛多为下腰背部酸痛、胀痛,站立行走加重,坐位等减轻;下肢放射性疼痛从臀部沿下肢放射,程度不一;间歇性跛行是特征表现,神经源性与血管源性有鉴别点;神经功能损害包括感觉障碍、肌力下降、反射异常,不同人群受不同因素影响表现各异。
下肢放射性疼痛: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下肢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等。疼痛多从臀部开始,沿大腿后侧或前侧、小腿外侧放射至足部,疼痛程度不一,严重时可影响行走。这是由于狭窄的椎管压迫相应节段的神经根,神经传导受到影响,不同性别在发病几率上无明显绝对差异,但女性在妊娠、绝经后由于激素等变化可能会影响脊柱稳定性,增加腰椎管狭窄风险进而影响下肢放射性疼痛的发生,有腰椎外伤病史者发生腰椎管狭窄导致下肢放射性疼痛的几率相对更高。
间歇性跛行
这是腰椎管狭窄症较为特征性的表现。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蹲下或坐下休息一段时间后,症状可缓解,继续行走后又会复发。其机制是行走时椎管内对应神经根的血管发生反射性痉挛,导致神经缺血缺氧,出现相应症状,年龄较大者身体机能下降,血管调节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间歇性跛行,生活方式中长时间行走、负重等会加重症状,有腰椎间盘突出等病史的人群发生腰椎管狭窄后间歇性跛行出现的可能性增加。
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与血管源性间歇性跛行的鉴别
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主要是步行距离缩短,蹲下休息后可迅速缓解,症状与姿势有关,腰部后伸时症状加重,前屈时症状减轻;血管源性间歇性跛行主要是下肢疼痛与行走距离呈线性关系,休息后不能迅速缓解,与姿势关系不大,通过影像学检查及血管功能检查等可进一步鉴别,不同年龄、生活方式人群两种间歇性跛行的表现可能受不同因素影响,比如年轻的血管源性间歇性跛行患者可能与血管本身的先天性或后天性病变有关,而神经源性多见于中老年人的腰椎退变。
神经功能损害表现
感觉障碍:可出现下肢皮肤感觉减退,如痛觉、触觉减退,不同节段的神经根受压会导致相应区域的感觉障碍,年龄较大者由于神经退变,感觉障碍可能更不敏感,女性在妊娠后激素变化可能对神经感觉有一定影响,有腰椎手术史等的人群神经功能损害可能因手术相关因素进一步加重。
肌力下降:严重时可出现下肢肌肉力量减弱,表现为行走困难、不能提重物等,肌肉力量下降会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年龄较大者肌肉本身萎缩等因素叠加,肌力下降可能更明显,生活方式中缺乏锻炼会使肌力进一步减弱,有腰椎管狭窄基础疾病的患者随着病情进展肌力下降会逐渐加重。
反射异常:膝反射、跟腱反射等可能减弱或消失,这是因为神经根受压影响了神经反射弧,不同年龄人群反射异常出现的时间和程度可能不同,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可能对反射有一定影响,有腰椎外伤、炎症等病史的人群反射异常更易出现且可能更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