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晕厥常见原因包括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和心脏排血受阻(瓣膜性疾病如主动脉瓣狭窄等、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等、心脏肿瘤如左心房黏液瘤等、心肌病变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这些原因导致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引起脑供血不足从而出现短暂性意识丧失。
心律失常
快速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快速的心率会使心脏的舒张期明显缩短,影响心室的充盈,导致心输出量急剧减少,进而引起脑供血不足。例如,室性心动过速时,心室率通常很快且节律不规则,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出,从而引发晕厥。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现。
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会使心脏的心率过慢,心脏每分钟输出的血液量不足,不能满足脑的基本供血需求。例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窦房结功能异常,导致心率缓慢,心输出量降低,从而引发晕厥。老年人由于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原因,更容易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相关的晕厥。
心脏排血受阻
瓣膜性疾病:
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会使左心室射血受阻,左心室需要克服增加的阻力来泵血,长期可导致左心室肥厚、顺应性降低。当运动或应激状态下,机体对心输出量的需求增加,而狭窄的主动脉瓣无法相应增加心输出量,就会引起脑供血不足,导致晕厥。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常见,男性发病率可能略高于女性。
肺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会使右心室射血进入肺动脉受阻,右心室后负荷增加,右心室肥厚,当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心输出量减少,引起脑供血不足,导致晕厥。该疾病可在各个年龄段出现,先天性因素导致的肺动脉瓣狭窄在儿童中也较为常见。
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等。法洛四联症患者存在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等病理改变,会导致右向左分流增加,肺血流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从而引起晕厥。多见于儿童时期,由于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
心脏肿瘤:如左心房黏液瘤等。黏液瘤可阻塞房室瓣口,在患者体位改变时,黏液瘤位置移动,突然阻塞房室瓣,导致回心血量急剧减少,心输出量骤降,引发晕厥。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心脏肿瘤相对较为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会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心肌病变: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输出量降低,早期可能表现为活动耐量下降,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晕厥。多见于中年人群,男性发病率可能稍高于女性,与遗传、感染、中毒等多种因素有关。
肥厚型心肌病:心室壁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明显时,可导致心室流出道梗阻,影响心室的充盈和射血,在运动、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心肌耗氧量增加,而梗阻加重,心输出量进一步减少,引发晕厥。该疾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青少年和中青年较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