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不愈合需从临床症状与体征、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包括植骨术、内固定加强、截骨矫形术)、药物辅助、物理治疗(体外冲击波治疗、电刺激治疗),且儿童、老年人及有基础病史人群有各自注意事项,儿童重保留肢体功能和生长潜力、微创治疗,老年人需关注骨质疏松及全身状况,有基础病史者要控制基础疾病保障治疗顺利。
一、评估
1.临床症状与体征:骨折部位持续疼痛、异常活动,X线检查可见骨折端骨痂少,骨折线清晰,骨髓腔封闭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骨折不愈合可能表现为局部肿胀、功能障碍持续存在;老年人可能还伴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相关表现。
2.影像学检查:X线是初步评估的常用方法,能观察骨折端骨痂生长、骨折线情况;CT及三维重建可更清晰显示骨折端细微结构;MRI有助于评估骨折周围软组织及骨髓情况。
二、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
植骨术:是常用方法,通过植入自体骨(如髂骨)、异体骨或人工骨等,为骨折愈合提供骨传导、骨诱导等作用。自体骨是骨移植的金标准,能促进骨折愈合,但取骨部位可能带来疼痛等并发症;异体骨需注意免疫排斥等问题;人工骨有多种类型,可根据情况选择。
内固定加强:对于内固定不牢固的情况,更换更坚固的内固定装置,如将普通钢板更换为锁定钢板等,提供更好的固定稳定性,利于骨折愈合。
截骨矫形术:适用于骨折不愈合伴有畸形愈合的情况,通过截骨纠正畸形,恢复骨骼正常力线,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
2.药物辅助:目前有一些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如骨形成蛋白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儿童使用需尤其谨慎。
3.物理治疗
体外冲击波治疗:利用冲击波刺激骨折端,促进骨痂形成和骨折愈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成骨细胞活性、促进血管生成等有关,对不同年龄患者均可尝试,但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参数。
电刺激治疗:通过特定的电刺激装置作用于骨折部位,促进骨折愈合,可用于辅助治疗骨折不愈合,对于老年人等血液循环相对较差的人群可能有一定帮助。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骨折不愈合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需更注重保留肢体功能和生长潜力。治疗上尽量优先选择非手术或微创的方法,如较小剂量的体外冲击波治疗等,避免过度手术干预影响骨骼生长。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骨折愈合过程及肢体发育情况。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骨折不愈合治疗时需同时关注骨质疏松的治疗。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考虑老年人的全身状况,如心肺功能等,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后再决定。药物使用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的影响等。
3.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骨折不愈合治疗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高血糖等会影响骨折愈合。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血糖监测和控制,确保骨折愈合相关治疗能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