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咳嗽、咳痰等为主要症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病理生理改变是气道狭窄、通气功能受限;肺气肿是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道弹性减退等的病理状态,有多种类型,病理生理改变是通气和气体交换障碍,两者常相互影响发展为慢阻肺,表现为持续气流受限及相应症状和全身不良效应。
一、慢性支气管炎
1.定义与特征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吸烟是重要的发病因素,烟草中的焦油、尼古丁和氢氰酸等化学物质可损伤气道上皮细胞,使纤毛运动减退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空气污染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也可损伤气道黏膜,导致慢性炎症。
从年龄角度看,中老年人群更容易罹患慢性支气管炎,这与长期的呼吸道刺激和机体衰老导致的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有关。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处于污染环境中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对于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的人群,病情若控制不佳,容易逐渐进展为慢阻肺。
2.病理生理改变
主要表现为气管、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气道黏液腺肥大、增生,分泌亢进,导致气道狭窄,通气功能受限。早期病变较轻时,仅在小气道出现异常,随着病情进展,气道狭窄加重,可出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二、肺气肿
1.定义与类型
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临床上常见的肺气肿类型有肺泡性肺气肿和间质性肺气肿等。肺泡性肺气肿又可分为腺泡中央型、全腺泡型和腺泡周围型。腺泡中央型肺气肿多见于老年人,常与吸烟有关,病变主要累及肺腺泡的中央部分,即呼吸性细支气管扩张,而肺泡管和肺泡囊扩张较轻;全腺泡型肺气肿可发生于青年人群,与遗传因素(如α-抗胰蛋白酶缺乏)有关,病变累及肺腺泡的所有部分,从终末细支气管到肺泡囊均扩张;腺泡周围型肺气肿多继发于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腺泡周围的肺泡管和肺泡囊。
对于有遗传因素的人群,如家族中有α-抗胰蛋白酶缺乏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全腺泡型肺气肿。在生活方式上,长期吸烟的肺气肿患者,其病情进展往往更快。肺气肿患者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等症状。
2.病理生理改变
肺气肿时,肺组织弹性减退,肺的顺应性增大,气道阻力增加,导致通气功能障碍。同时,由于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血流灌注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进而引起气体交换障碍,出现低氧血症,严重时可发展为高碳酸血症,导致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常相互影响,逐渐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表现为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和相应的呼吸系统症状及全身不良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