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息肉是已婚妇女中常见的慢性宫颈炎表现,由慢性炎症长期刺激等致宫颈管局部黏膜增生突出形成,病因有慢性炎症刺激、内分泌紊乱及其他因素等,临床表现有阴道流血、肿物从阴道脱出等,诊断靠妇科检查和病理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预后较好但需防复发,妊娠期合并者需依情况选合适治疗时机方式。
一、定义
子宫颈息肉是慢性宫颈炎表现的一种,在已婚妇女中比较多见。它是由于慢性炎症长期刺激,使宫颈管局部黏膜增生,因子宫有排除异物的倾向,可使增生的黏膜逐渐自基底部向宫颈外口突出而形成的息肉。
二、病因
1.慢性炎症刺激:长期的慢性炎症,如阴道炎、宫颈炎等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炎症持续刺激宫颈管黏膜,导致黏膜过度增生,进而形成息肉。例如,一些女性平时不注意个人卫生,性生活不洁等,容易引发阴道和宫颈的慢性炎症,增加子宫颈息肉的发生风险。
2.内分泌紊乱:雌激素水平过高可能与子宫颈息肉的发生有关。雌激素可促使宫颈黏膜增生,并且对血管的通透性有影响,使得局部组织容易增生形成息肉。在青春期前的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较低,子宫颈息肉较少见;而在育龄期女性,尤其是雌激素水平较高的时期,如妊娠期,子宫颈息肉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
3.其他因素:分娩、流产、手术操作等对宫颈造成损伤,也可能为细菌等病原体的入侵创造条件,长期的损伤修复过程中可能导致子宫颈息肉的形成。例如,多次人工流产的女性,宫颈受到的损伤较多,子宫颈息肉的发病几率可能会增加。
三、临床表现
1.阴道流血:主要表现为少量点滴出血、鲜红色,或在性生活后少量出血,有时被误认为是“回经”。少数人的出血量可与月经相似。部分患者平时可有黄色白带,多数有异味,或白带中带有血丝。
2.肿物从阴道脱出:最常见的是在性生活或妇科检查时发现有肿物自宫颈口脱出。息肉较大时,可引起阴道口异物感。
四、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医生通过妇科检查可发现宫颈口有单个或多个带蒂的肿物,蒂粗细、长短不一,色红,表面光滑,质地较脆,触之易出血。
2.病理检查:将切除的息肉送病理检查,这是确诊子宫颈息肉的重要方法。通过病理检查可以明确息肉的性质,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
五、治疗与预后
1.治疗:子宫颈息肉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通常在门诊即可进行,用血管钳将息肉摘除,然后将切除的息肉送病理检查。对于息肉较大、蒂较粗者,可能需要用leep刀等进行切除。术后应将切除的息肉送病理检查,以明确有无恶变等情况。
2.预后:子宫颈息肉经过手术切除后,一般预后较好,复发率较低。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子宫颈息肉与慢性炎症密切相关,如果不注意治疗原有的慢性炎症等,仍有复发的可能。因此,在治疗子宫颈息肉后,还需要积极治疗相关的慢性炎症,注意个人卫生等,以降低复发的风险。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合并子宫颈息肉的女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在医生的评估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和方式,以保障母婴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