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早搏症状表现多样,主观上有心悸、胸闷、乏力等,客观上听诊可发现节律不规则,有提前心跳及代偿间歇,心电图能明确早搏类型及频率等情况。
一、主观感觉方面
心悸:这是最常见的症状,患者能明显感觉到心脏跳动异常,有提前的搏动感,之后可能会有较长的间歇感。例如,一些患者会描述感觉心脏“停跳一下”接着“猛地跳一下”。这种心悸的感觉在安静状态下可能更为明显,因为此时注意力相对集中在心脏跳动上。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心悸的感受可能略有不同。年轻人可能对心悸的敏感度相对较高,但一般通过休息等方式可一定程度缓解;而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变化,可能对心悸的耐受程度不同,但心悸带来的不适往往会影响其日常活动和心理状态。
胸闷:部分患者会出现胸部闷胀不适的感觉,可能会觉得胸部有重物压迫。胸闷的程度因人而异,有些患者只是轻微的胸部发紧,而有些患者可能会感觉胸部憋闷较为严重,甚至影响呼吸。在生活方式方面,如果患者本身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会加重胸闷的症状。有基础心脏病史的患者,出现胸闷时需要更加警惕,因为可能提示心脏早搏对心脏功能产生了一定影响。
乏力:患者会感觉全身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比如原本可以轻松爬几层楼梯的人,现在爬一层就会觉得很累。乏力的程度与心脏早搏的频率和严重程度相关,早搏频繁发生时,心脏的泵血功能受到影响,导致全身器官供血不足,从而出现乏力症状。不同年龄的人群对乏力的感受和应对方式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量明显减少,而老年人可能会因为乏力而更不愿意进行日常活动,进而可能导致身体机能进一步下降。
二、客观表现方面
听诊发现: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发现心脏节律不规则,能听到提前出现的心跳,之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提前出现的心跳第一心音往往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例如,正常心脏听诊是“滴答、滴答”有规律的声音,而早搏时会听到“咚(提前)、嗒(正常间隔)”的异常节律。对于儿童进行心脏听诊时,由于儿童的心脏解剖和生理特点与成人有差异,医生需要更加仔细地辨别早搏的情况。而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在进行听诊时也需要考虑到孕期身体的特殊变化可能对心脏听诊产生的影响,但一般不影响对早搏节律异常的判断。
心电图表现:心电图是诊断心脏早搏的重要依据。在心电图上可以看到提前出现的P波(如果是房性早搏)、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如果是室性早搏等),其形态与正常的P波或QRS波群有所不同。房性早搏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室性早搏的QRS波群宽大畸形。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早搏的类型(房性、室性、交界性等)以及早搏的频率等情况。不同年龄的人群心电图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的心电图在波形、间期等方面与成人有生理性的不同范围,医生需要结合儿童的具体年龄等因素来准确判断心电图是否存在早搏及早搏的情况。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心电图上早搏的表现可能会与无基础疾病的患者有所不同,需要综合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