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是因各种原因致椎管各径线缩短压迫相关组织引发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症状包括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出现疼痛等需休息再走)、腰腿痛(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神经损害表现(感觉障碍、肌力下降、反射异常),严重时可出现二便及性功能障碍。
一、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
表现: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停下休息一段时间才能继续行走,再次行走相同距离又会重复出现上述症状。
机制:主要是由于行走时椎管内神经组织缺血加重所致。随着行走,脊髓及神经根的血供相对不足,引发神经功能障碍相关表现。年龄较大的人群,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可能使其更易出现这种情况;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有腰椎退变基础的人群,也更容易发生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
二、腰腿痛
腰痛
表现:多数患者有下腰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酸痛等。
机制:腰椎管狭窄时,椎管内结构异常,对周围组织产生刺激,引发腰部疼痛。长期不良姿势、年龄增长导致腰椎退变等因素,会使腰椎管狭窄患者腰痛的发生率增加。
下肢放射痛
表现:可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的放射痛,疼痛性质多样,如刺痛、灼痛等,疼痛可沿神经根走行部位放射。
机制:狭窄的椎管对神经根造成压迫,刺激神经根引发放射痛。对于有腰椎间盘突出基础合并椎管狭窄的患者,这种放射痛可能更为明显;女性在妊娠、更年期等特殊时期,由于身体激素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影响腰椎相关结构,增加下肢放射痛的发生风险。
三、神经损害表现
感觉障碍
表现:可出现下肢麻木、感觉减退等,感觉减退的范围与受压神经分布区域相关。
机制:神经受到压迫后,其传导功能受影响,导致感觉异常。长期糖尿病患者若合并腰椎管狭窄,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加重神经病变相关的感觉障碍;有腰椎外伤病史的患者,在恢复过程中若出现椎管狭窄,感觉障碍的表现可能会更复杂。
肌力下降
表现:下肢肌肉力量逐渐减弱,严重时可出现行走困难、不能站立等情况。
机制:神经受压影响了肌肉的神经支配,导致肌力下降。老年人肌肉本身就有一定程度的退化,若合并腰椎管狭窄,肌力下降可能会更早更明显;儿童若存在先天性腰椎管狭窄相关问题,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及肢体运动功能。
反射异常:膝反射、跟腱反射等可能出现减弱或消失等异常情况。这是因为神经受压后,神经反射弧受到影响。对于有腰椎手术史的患者,术后出现椎管狭窄时,反射异常的表现可能需要更仔细地评估;患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合并腰椎管狭窄时,反射异常可能与原有疾病相互影响。
四、二便及性功能障碍(少见,但严重)
表现:严重的腰椎管狭窄患者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情况。
机制:当椎管狭窄严重压迫马尾神经时,会影响马尾神经对二便及性功能相关神经支配的功能。这种情况在老年患者中相对更易出现,因为老年患者腰椎退变基础更重;有腰椎肿瘤等占位性病变导致椎管狭窄的患者,更易较早出现二便及性功能障碍等严重神经损害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