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囊肿是发生于关节部腱鞘内的囊性肿物,由关节囊、韧带、腱鞘中的结缔组织退变等所致,常见于手腕背侧等部位,有劳损、结缔组织退变、外伤等病因,有缓慢生长肿块等临床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有保守治疗(挤压法、穿刺抽液)和手术治疗方式,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发病部位与形态
常见于手腕背侧、掌侧,足背等部位,囊肿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地较硬或有弹性。
二、病因
劳损:长期、过度的劳累,使关节、肌腱、腱鞘频繁活动,导致局部磨损,容易引发腱鞘囊肿。例如,长期从事手工劳动、频繁使用手腕的人群,如打字员、乐器演奏者等,患腱鞘囊肿的风险相对较高。
结缔组织退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结缔组织会发生退变,关节囊、韧带、腱鞘等组织的弹性和韧性下降,容易形成囊性肿物。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
外伤:局部的外伤可能会引起腱鞘、关节囊等组织的损伤,导致液体渗出积聚形成囊肿。比如手腕部受到突然的扭伤、挫伤等,可能增加患腱鞘囊肿的几率。
三、临床表现
症状:一般表现为病变部位出现缓慢生长的肿块,通常无明显疼痛,部分患者可能会有酸胀感。当囊肿较大时,可能会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引起疼痛、麻木等症状。例如,手腕部的腱鞘囊肿较大时,可能会影响手部的活动,导致握力下降等。
体征:可触及皮下有一圆形或椭圆形肿物,表面光滑,与皮肤无粘连,基底固定或可推动。
四、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可以初步判断肿块的位置、大小、质地等情况。
影像学检查:如B超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腱鞘囊肿的位置、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明确诊断;X线检查一般不用于诊断腱鞘囊肿,但可以排除骨骼病变等情况。
五、治疗方式
保守治疗:
挤压法:医生可以通过外力将囊肿挤破,使其自行吸收,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复发。这种方法适用于囊肿较小、病程较短的患者。
穿刺抽液:用注射器将囊肿内的液体抽出,然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再加压包扎。但该方法也有复发的可能。
手术治疗:对于反复发作、囊肿较大、影响关节功能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切除。手术切除相对彻底,但术后有一定的复发几率。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腱鞘囊肿相对较少见,若儿童出现相关症状,多与先天因素或外伤等有关。由于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保守治疗方法,如尽量避免首先采用手术治疗,除非病情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活和发育。
孕妇:孕妇患腱鞘囊肿时,治疗需兼顾胎儿安全。一般先尝试保守治疗,如通过适当休息、减少病变部位的活动等缓解症状。若需要进行穿刺抽液等有创操作,要充分评估操作风险,确保对胎儿无不良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患腱鞘囊肿多与结缔组织退变有关,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耐受力。保守治疗可能是首选,如症状不严重可先观察,若症状明显影响生活,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权衡手术等治疗方式的风险与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