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黏液性肿瘤是卵巢上皮性肿瘤的一种,占比约20%,组织学分类包括黏液性囊腺瘤、交界性黏液性肿瘤、黏液性囊腺癌,发病与年龄、遗传、内分泌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因类型而异,诊断靠影像学、肿瘤标志物、病理学检查,治疗因类型不同而异,特殊人群需综合考量选择治疗方案。
组织学分类
黏液性囊腺瘤:多为单侧,体积较大或巨大,表面光滑,切面常为多房,囊腔内充满胶冻样黏液,镜下见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内衬单层高柱状上皮,产生黏液。良性黏液性囊腺瘤约占卵巢良性肿瘤的20%。
交界性黏液性肿瘤:上皮细胞复层化不超过3层,核异型及核分裂象限于上皮浅层,无间质浸润。
黏液性囊腺癌:占卵巢恶性肿瘤的10%,单侧多见,瘤体较大,囊壁可见乳头或实质区,切面半囊半实,囊液混浊或血性。镜下见腺体密集,间质较少,上皮细胞超过3层,明显异型,并有间质浸润。
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50岁多见。年轻女性也可能患病,但相对少见;老年女性同样有发病风险。
遗传因素:部分黏液性肿瘤可能与遗传相关,如有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相对增加。例如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可能增加卵巢黏液性肿瘤的发病几率。
内分泌因素:过多的雌激素刺激可能与黏液性囊腺瘤的发生有关。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异常,如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药物等情况,可能对卵巢上皮产生影响,增加患病风险。
临床表现
良性黏液性囊腺瘤: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可出现腹胀、腹部扪及肿块等表现。
交界性黏液性肿瘤:症状缺乏特异性,可能有腹痛、腹胀等非特异性腹部不适症状。
黏液性囊腺癌:患者可出现腹胀、腹部肿块、腹水等表现,还可能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若肿瘤向周围组织浸润或转移,可出现相应的转移部位症状,如转移至胃肠道可引起消化道症状等。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及囊实性等情况。CT及MRI检查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判断有无转移等。
肿瘤标志物检查:CA125等肿瘤标志物可能会升高,但特异性不高,可作为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的指标。
病理学检查:最终确诊依靠手术切除肿瘤后的病理学检查,通过对肿瘤组织的镜下观察来明确肿瘤的性质是良性、交界性还是恶性。
治疗原则
良性黏液性囊腺瘤: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等情况选择手术方式,如患侧卵巢囊肿剥除术或患侧附件切除术等。
交界性黏液性肿瘤: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手术范围需根据分期等情况决定,早期患者可行患侧附件切除等,晚期患者可能需要更广泛的手术。术后需密切随访。
黏液性囊腺癌:手术是首要治疗方法,往往需要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尽可能切除原发灶及转移灶。术后常需辅以化疗等综合治疗。
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合并卵巢黏液性肿瘤的患者,需要综合考虑妊娠情况及肿瘤情况,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充分评估对胎儿和孕妇的影响;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情况等,选择相对温和且合适的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