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按病理特点分为渗出期、增殖期、干酪样坏死期和恢复期,各期有不同病理特点与影像学表现,不同年龄段及生活方式人群在各期有相应差异,恢复期若修复良好结构功能可部分或大部分恢复,不佳则遗留问题。
1.渗出期
病理特点:此阶段主要是结核杆菌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椎体骨质出现充血、水肿等渗出性改变,炎性细胞浸润,椎间盘及周围软组织也有渗出表现。从年龄角度看,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儿童和青少年由于生长发育特点,免疫系统相对尚不完善,可能更易在感染初期进入此阶段。生活方式方面,长期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营养不良的儿童、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的人群等,更易在感染结核菌后较快进入渗出期。
影像学表现:X线检查可能可见椎体轻度骨质疏松,椎间隙轻度变窄等;CT检查可发现椎体边缘模糊,有少量渗出影;MRI检查能清晰显示椎体及椎间盘的信号改变,椎体呈长T1、长T2信号,椎间盘也有信号异常。
2.增殖期
病理特点:在渗出的基础上,局部开始出现结核性肉芽组织增生,结核结节形成。此阶段骨质破坏相对局限,以肉芽组织增生为主。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的生长特性,增殖期可能会影响椎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脊柱畸形等问题的潜在风险增加。生活方式上,持续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肉芽组织增生可能会更活跃,病变进展可能相对更快。
影像学表现:X线可见椎体边缘有骨质破坏,出现小的骨质缺损;CT显示椎体边缘有结节样增生影,边界相对尚清;MRI表现为椎体及椎间盘周围有增生的肉芽组织影,呈等T1、长T2信号。
3.干酪样坏死期
病理特点:病变进一步发展,局部组织出现干酪样坏死,坏死组织液化形成寒性脓肿。此阶段骨质破坏加重,坏死组织可累及周围软组织。老年患者由于机体修复能力下降,干酪样坏死可能更难自行修复,病情相对更易进展。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差,干酪样坏死可能会更严重,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结核菌的生长繁殖,且不利于组织的修复。
影像学表现:X线可见椎体明显破坏,椎间隙明显变窄甚至消失;CT显示椎体有较大范围的骨质破坏,内有低密度的干酪样坏死区;MRI表现为椎体及椎间盘呈明显的长T1、长T2信号,周围可见较大范围的寒性脓肿形成,脓肿呈长T1、长T2信号。
4.恢复期
病理特点:机体的免疫系统开始发挥作用,病变逐渐趋向愈合,可能出现钙化、骨修复等情况。如果修复良好,椎体及周围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可能部分或大部分恢复;但如果修复不佳,可能会遗留脊柱畸形、椎体功能障碍等问题。儿童患者在恢复期如果能良好修复,可能对其脊柱生长发育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有明显畸形,可能需要后期进行矫正治疗。生活方式上,恢复期间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适当的康复锻炼等有助于更好地恢复。
影像学表现:X线可见椎体破坏区有钙化影,椎间隙部分修复;CT显示骨质破坏区有骨修复迹象,局部密度增高;MRI可见坏死组织逐渐被吸收,信号逐渐恢复正常,脓肿吸收,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减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