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骨髓炎是由急性骨髓炎迁延不愈演变而来的骨慢性感染性疾病,病因主要是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及时彻底或低毒性细菌感染,有死骨形成、骨包壳及窦道等病理特点,局部有窦道流脓等表现,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可通过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窦道分泌物细菌培养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结合抗生素,儿童和老年患者治疗有特殊情况需考虑。
病因
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是主要原因,例如急性骨髓炎发病后,细菌未能被完全清除,炎症持续存在并向慢性阶段发展。
也可能是由低毒性细菌感染引起,一开始临床表现就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而逐渐发展为慢性。
病理特点
病变部位有死骨形成,死骨是感染灶内因血液供应中断等原因坏死的骨组织,其周围有炎性肉芽组织包裹。
骨膜下形成新骨(骨包壳),这是机体对感染的一种修复反应,但骨包壳可能并不完整,会影响病变部位的血运。
局部存在窦道,窦道是病变部位与外界相通的管道,可反复流出脓性分泌物,窦道周围皮肤可因长期刺激出现色素沉着、增厚等改变。
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局部有窦道形成,反复流出少量脓液,有时可排出死骨。窦道周围皮肤可出现红肿、瘢痕等改变。病变部位可能有疼痛、压痛,长期患病者可能出现肢体肌肉萎缩。
全身表现: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但在急性发作期可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儿童患者可能因慢性感染影响生长发育,出现肢体短缩等情况。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发展可发现骨破坏、死骨形成、骨包壳等改变;CT检查对于死骨及小的骨脓肿显示更清晰;磁共振成像(MRI)在病变早期就能发现骨髓内的炎性改变,有助于早期诊断。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在急性发作期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可升高,这些指标可用于监测病情的活动程度。
窦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可明确感染的细菌种类,为选用敏感抗生素提供依据。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病灶清除术,彻底清除死骨、炎性肉芽组织和坏死组织,切除窦道;对于骨缺损较大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骨移植等修复手术;对于肢体短缩明显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矫形手术。
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在手术前后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来控制感染,但要注意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菌产生等问题。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患者:儿童慢性骨髓炎可能影响骨骼生长发育,需要密切关注肢体长度等情况,手术治疗时要考虑到儿童骨骼的生长特性,尽量选择对骨骼生长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同时,儿童的依从性相对较差,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家长更好地配合,包括督促按时换药、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慢性骨髓炎时,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糖尿病患者合并慢性骨髓炎时,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伤口愈合和感染的控制,需要在内分泌科医生的配合下,将血糖控制在合适范围,同时进行骨髓炎的针对性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