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7N9禽流感传染给人是因病毒变异具备感染人类细胞能力,传播途径有直接接触、气溶胶、飞沫传播,人群中从事禽类相关职业者、儿童、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易感性有差异。
H7N9禽流感病毒最初主要在禽类间传播,其能够传染给人是因为病毒发生了某些变异,使得它具备了感染人类细胞的能力。研究发现,H7N9病毒表面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等蛋白结构发生改变,使得病毒能够与人类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例如,有研究表明H7N9病毒的HA蛋白能够结合人类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α-2,6唾液酸受体,这是其能够感染人类的重要结构基础。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人直接接触感染H7N9病毒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可能会被感染。比如,从事活禽养殖、屠宰、销售等工作的人员,如果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做好防护措施,接触到携带病毒的禽类,病毒就有可能通过皮肤黏膜或者破损的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于儿童来说,如果接触了被污染的禽类相关物品,也存在感染风险,因为儿童的自我防护意识相对较弱,且皮肤比较娇嫩,更容易让病毒侵入。而对于老年人,本身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接触病毒后感染的几率可能相对增加。
气溶胶传播:在禽类屠宰、加工等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含有H7N9病毒的气溶胶,人吸入这些气溶胶也可能导致感染。在一些活禽市场等人员密集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气溶胶传播的风险相对较高。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在这样的环境中感染风险不同,儿童呼吸频率相对较快,单位时间内吸入的空气量相对较多,所以可能更容易吸入气溶胶中的病毒;老年人如果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基础病史,呼吸道防御功能相对较弱,也更容易受到气溶胶中病毒的影响。
飞沫传播:感染H7N9病毒的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时会产生含有病毒的飞沫,周围人吸入飞沫可能被感染。但目前认为H7N9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飞沫传播能力相对有限,主要还是以接触禽类及其污染物为主的传播方式为主。不过在与确诊患者密切接触的情况下,比如家庭成员、医护人员等近距离接触患者时,如果防护不当,也有可能通过飞沫传播感染。对于儿童,如果与感染患者密切接触,由于儿童之间接触较为频繁,感染风险需要特别关注;对于医护人员,在救治患者过程中如果防护不到位,也面临较高的感染风险,需要严格按照防护规范进行操作。
人群易感性
一般来说,人群对H7N9禽流感病毒普遍易感,但具体易感性存在差异。通常情况下,从事禽类相关职业的人群,如活禽养殖人员、屠宰工人、禽类运输人员等,由于长期接触禽类,感染H7N9病毒的风险相对较高。而普通人群如果没有接触禽类及其污染物的情况,感染风险相对较低。从年龄角度看,儿童因为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老年人因为免疫系统功能衰退,相对来说更容易感染H7N9病毒。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感染H7N9病毒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可能更高,需要特别注意防护,避免接触禽类及其污染物,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