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坏死初期会出现疼痛、髋关节活动受限、跛行、下肢无力等表现,这些表现受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影响,疼痛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可缓解且随病情进展渐重;髋关节活动受限表现为活动范围变小,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人群有不同影响;跛行是因疼痛和活动受限致步态异常,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人群受影响程度有别;下肢无力表现为患侧下肢难支撑体重,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人群情况各异。
与年龄性别关系: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出现,但对于老年人来说,本身骨骼功能有所退化,骨折后更易出现坏死相关疼痛,女性在绝经后骨质疏松风险相对较高,也可能增加股骨颈骨折后坏死的疼痛发生风险及严重程度。
与生活方式关系: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频繁剧烈运动等生活方式的人群,股骨颈骨折后坏死初期疼痛可能更早出现或更明显,因为这类人群髋关节承受的负荷较大,骨折后恢复过程中更易出现血运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坏死及疼痛。
髋关节活动受限
表现:患者会发现髋关节的活动范围变小,比如不能像正常那样自如地屈伸、内收外展等。例如在尝试弯腰拾物时,患侧髋关节的弯曲程度受限,或者在向患侧侧身睡觉等需要髋关节活动的动作时会受到明显限制。
年龄性别影响:老年人由于关节本身的退变,即使没有骨折,髋关节活动度也可能相对较小,而股骨颈骨折后坏死导致的活动受限可能会更突出;女性相对男性髋关节结构等有一定差异,在骨折坏死初期出现活动受限的表现可能在程度和恢复情况上有所不同。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髋关节周围肌肉等组织柔韧性较差,在股骨颈骨折坏死初期可能更容易出现活动受限,而经常运动保持良好身体柔韧性的人相对活动受限情况可能轻一些。
跛行
出现情况:由于髋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患者行走时会出现跛行,表现为步态异常,患侧下肢不敢正常负重,行走时身体会向患侧倾斜等。例如走路时一瘸一拐,步伐短小,患侧下肢着地时间短等。
年龄性别影响:儿童股骨颈骨折后坏死初期跛行可能容易被家长忽视,因为儿童表述可能不清晰,而年龄较大的人群跛行表现更易察觉;女性在妊娠、绝经等特殊生理阶段,身体机能变化可能影响跛行时的代偿等情况。
生活方式影响:从事需要大量行走工作的人群,股骨颈骨折坏死初期出现跛行后对生活和工作影响更大,会严重干扰正常的行走功能,而生活方式较规律、活动量小的人群相对受影响程度可能轻些。
下肢无力
表现:患侧下肢会感觉无力,难以支撑身体重量,比如上下楼梯时患侧下肢明显使不上劲,或者平地行走时也会有下肢发沉、无力的感觉。
年龄性别影响:老年人本身肌肉力量相对较弱,股骨颈骨折坏死初期下肢无力表现可能更明显,恢复相对更困难;女性随着年龄增长等因素,肌肉力量下降,在股骨颈骨折坏死初期下肢无力情况可能较男性更易出现且程度可能更重。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卧床、缺乏锻炼的人群,股骨颈骨折坏死初期下肢无力情况会更突出,因为本身肌肉储备就少,而经常锻炼保持良好肌肉力量的人,相对下肢无力表现会轻一些,恢复也可能相对快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