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与监测)、药物治疗(抗血小板、抗凝)、血管再通治疗(介入治疗为主,溶栓少用)、针对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治疗及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逐步运动康复),各环节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
一、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与监测:患者需卧床休息1-3天,密切监测心电图、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对于年龄较大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要加强监测频率,因为他们病情变化可能更为隐匿。
二、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无禁忌证时应尽早口服阿司匹林,它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对各年龄段患者(除了有严重阿司匹林过敏等禁忌情况)都适用,但对于儿童患者需谨慎评估,因为儿童使用阿司匹林可能与瑞氏综合征相关风险。
P2Y12受体拮抗剂:如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能进一步抑制血小板活性。替格瑞洛起效相对较快,氯吡格雷需要经过肝脏代谢转化为活性产物发挥作用,在不同年龄患者中的代谢情况有所差异,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抗凝治疗:对于中-高危风险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常用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普通肝素需要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调整剂量,低分子肝素相对使用更方便,根据体重调整剂量,但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注意低分子肝素的清除情况,调整使用方案。
三、血管再通治疗
介入治疗:
适应证:在患者就诊后,如果有明确的缺血证据,如持续胸痛不缓解、ST段压低等,应尽早评估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于年龄较大、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需综合评估手术风险与获益。
操作要点: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病变血管情况,然后进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操作,恢复血管通畅,改善心肌供血,不同年龄患者的血管解剖结构有差异,手术操作需精准把握。
溶栓治疗:目前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应用相对较少,因为其血管再通效果相对介入治疗不够理想,且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除非不具备介入治疗条件的基层医院,在极短时间内无法转运患者时才考虑溶栓,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
四、针对基础疾病的治疗
高血压管理:如果患者合并高血压,需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目标是收缩压<140mmHg,对于老年患者,可根据耐受情况适当放宽,但不低于130mmHg,使用降压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心脏的影响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糖尿病管理: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可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如胰岛素等)综合管理血糖,血糖控制目标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过高或过低的血糖都可能对心肌梗死的恢复产生不利影响,尤其要注意儿童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血糖波动对身体发育等的影响。
五、康复治疗
运动康复:在患者病情稳定后,逐步开展运动康复,包括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等。运动强度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调整运动方案,年龄较大或体质较弱的患者运动开始时强度要低,逐渐增加。通过运动康复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