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位前准备:患者取合适体位,评估病情包括骨折情况与整体健康状况。
二、常用手法复位方法: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通过拔伸牵引、屈腕尺偏、尺偏掌屈复位;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经拔伸牵引、伸腕桡偏复位。
三、复位后处理:固定、康复锻炼、定期复查,固定注意位置松紧度,儿童康复锻炼需协助且密切观察,定期复查调整方案。
一、复位前准备:患者取合适体位,评估病情包括骨折情况与整体健康状况。
三、复位后处理:固定、康复锻炼、定期复查,固定注意位置松紧度,儿童康复锻炼需协助且密切观察,定期复查调整方案。
一、复位前准备
1.患者体位:患者通常取坐位或卧位,患肢前臂处于中立位或稍旋前位,放松肌肉,便于后续操作。对于儿童患者,需安抚其情绪,确保体位配合良好,避免因哭闹不配合导致复位困难或损伤加重。
2.评估病情:详细了解患者骨折的具体情况,包括骨折的类型(如伸直型、屈曲型等)、移位程度等,通过X线等影像学检查明确骨折端的位置关系,为选择合适的复位方法提供依据。同时要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如有其他基础疾病需综合评估是否能耐受手法复位操作。
二、常用手法复位方法
1.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复位
拔伸牵引:术者握住患者患肢的拇指和其他手指,进行持续的拔伸牵引,一般牵引时间约3-5分钟,利用牵引力克服肌肉收缩力,纠正骨折端的重叠移位。对于儿童患者,牵引力量要适中,避免过度牵引造成二次损伤。
屈腕尺偏:在维持牵引的基础上,将腕关节屈曲并尺偏,利用骨折远端的位置变化来纠正骨折端的背侧移位和桡侧移位。通过对腕关节的特定活动,使骨折端在牵引力和腕关节姿势调整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复位。
尺偏掌屈:进一步调整腕关节的姿势,使腕关节尺偏并掌屈,巩固复位效果,确保骨折端对位良好。
2.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复位
拔伸牵引:同样进行拔伸牵引,缓解骨折端的重叠移位。牵引方向与伸直型有所不同,根据骨折的移位情况调整牵引力的方向。
伸腕桡偏:在牵引后使腕关节伸直并桡偏,以纠正骨折端的掌侧移位和尺侧移位。通过改变腕关节的姿势,利用力学原理将骨折端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关系。
三、复位后处理
1.固定:复位成功后,通常采用小夹板或石膏托进行外固定。固定时要注意固定的位置和松紧度,小夹板固定需保持良好的塑形,石膏托固定要确保患肢处于合适的功能位。对于儿童患者,要密切观察固定部位的血液循环和皮肤情况,防止因固定过紧导致缺血等并发症。
2.康复锻炼:复位固定后早期就应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手指的屈伸活动等,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随着骨折的愈合进程逐步增加锻炼的强度和范围,儿童患者的康复锻炼要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恢复情况合理安排锻炼计划,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
3.定期复查:定期进行X线等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的愈合情况和复位后的位置变化。一般在复位后1周、2周等不同时间点进行复查,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折愈合较快,更要密切关注复查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