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弱可由多种因素引起,饮食方面有不合理饮食、嗜食生冷油腻;生活方式方面有缺乏运动、作息不规律;情绪方面有长期情志不舒;疾病方面有慢性疾病影响、术后或大病初愈等都会导致脾胃虚弱。
一、饮食因素
不合理饮食:长期饮食不规律,如不定时进餐、饥饱无度,会影响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例如,经常过度节食会使脾胃得不到充足的能量供应,导致脾胃气血生化不足;而长期暴饮暴食则会加重脾胃的消化负担,超出脾胃的承受能力,影响其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对于儿童来说,若家长喂养不当,如过早添加辅食或辅食种类、量不合适,也容易损伤脾胃。儿童的脾胃功能相对较弱,饮食的不恰当很容易打破脾胃的平衡。
嗜食生冷油腻:过多食用生冷食物,如大量饮用冰镇饮料、吃过多冰淇淋等,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虚寒。因为生冷之物易凝滞气血,阻碍脾胃的运化。而长期摄入油腻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等,会加重脾胃的消化负担,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容易造成湿浊内生,进一步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
二、生活方式因素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会使脾胃的气机不畅,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有助于脾胃的正常运转,而久坐不动等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会导致脾胃气机阻滞,消化功能减弱。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如老年人,本身脾胃功能就有衰退趋势,若再缺乏运动,更容易出现脾胃虚弱;对于儿童,活泼好动是天性,若长期处于缺乏运动的状态,也会影响脾胃功能的正常发育。
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会影响脾胃的正常生理节律。脾胃在夜间也有其自身的运化和修复时间,熬夜会打乱脾胃的生物钟,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成年人长期熬夜工作、娱乐等,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的情况;儿童若作息不规律,如经常晚睡,也会影响脾胃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脾胃虚弱。
三、情绪因素
长期情志不舒:忧思过度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脾胃的功能。中医认为,脾在志为思,过度的思虑会影响脾气的升清和胃气的降浊,导致脾胃运化失常。例如,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下的人群,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脾胃虚弱的表现。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都可能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女性相对更容易受情绪波动影响脾胃功能,儿童若长期处于压抑的家庭环境等,也可能出现脾胃功能的异常。
四、疾病因素
慢性疾病影响: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等,会影响脾胃的功能。这些慢性疾病会耗伤人体的气血津液,导致脾胃的气血生化不足,进而出现脾胃虚弱的情况。例如,慢性肝炎患者,肝脏功能受损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因为肝木克脾土,肝脏的病变会影响到脾胃的正常功能;对于老年人,本身可能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相互影响,更容易出现脾胃虚弱。
术后或大病初愈:手术后或大病初愈的人群,身体较为虚弱,脾胃功能也会受到影响。手术会对人体造成创伤,大病会耗伤人体的正气,脾胃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若恢复不当,就容易出现脾胃虚弱。例如,腹部手术后的患者,胃肠功能需要时间恢复,在此期间容易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脾胃虚弱的表现;大病初愈的儿童,身体尚未完全恢复,脾胃功能也相对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