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按早期(1-2周)、中期(2-6周)、后期(6周以上)分阶段进行康复训练,早期进行手指、肩部和肘部活动;中期开展腕关节屈伸旋转、前臂旋转活动;后期进行力量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各阶段针对不同部位和功能,根据不同年龄患者调整强度幅度等以促进恢复。
肩部和肘部活动:在骨折初期,肩部可进行钟摆样运动,即身体前倾,患肢自然下垂,利用重力进行前后、左右摆动;肘部可进行简单的屈伸练习,但要注意幅度不宜过大。肩部钟摆样运动每次可进行10-15分钟,每天3-4次;肘部屈伸每次5-10次,每天3-4组。肩部和肘部的活动有助于维持上肢的整体功能,防止因长时间固定导致的关节活动受限。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需要根据其身体状况调整活动的强度和幅度。比如年轻患者可适当增加活动幅度和强度,而老年患者则要缓慢进行,以适应身体状况。
中期康复训练(骨折后2-6周)
腕关节屈伸和旋转活动:当骨折部位有一定稳定性后,可开始腕关节的屈伸和旋转练习。腕关节屈伸练习可坐在椅子上,患肢放在桌上,手掌向下,缓慢将手向身体方向屈曲,再伸直;腕关节旋转练习则是手掌向上,做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动作。腕关节屈伸每次可进行10-15次,每天3-4组;旋转练习每次5-10次,每天3-4组。这些活动能针对性地恢复腕关节的功能,对于骨折后腕关节的活动受限有改善作用。儿童患者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家长要给予正确引导,确保动作规范;老年患者则要注意避免过度旋转导致关节损伤。
前臂旋转活动:包括旋前和旋后动作。可坐在桌边,患侧前臂放在桌上,手握轻物(如小沙袋等),进行旋前和旋后运动。每次旋前或旋后可进行10-15次,每天3-4组。前臂旋转活动有助于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对于日常生活中需要使用前臂进行的活动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患者在进行时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比如年轻患者可能可以逐渐增加重物的重量来增强训练效果,但老年患者要选择合适重量的物体,避免因重量过大造成损伤。
后期康复训练(骨折后6周以上)
力量训练:可进行握力器练习,通过握力器来增强手部和前臂的力量。每次握3-5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还可以进行提重物训练,从较轻的物体开始,逐渐增加重量,如提水、提小哑铃等,每次提举可进行8-12次,每天3-4组。力量训练有助于恢复上肢的力量,使患者能够更好地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儿童患者进行力量训练时应选择适合儿童力量的小重量物体,避免过度训练;老年患者要根据自身力量情况逐步增加重量,以安全有效的方式进行训练。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包括穿衣、洗漱等动作练习。例如练习自己穿脱衣服,从简单的开衫、裤子开始,逐渐过渡到复杂的衣物。进行洗漱动作练习时,如刷牙、洗脸等,锻炼手部的精细动作和腕关节、肘关节的协调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能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让患者更好地回归日常生活。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要根据其生活习惯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家长协助逐步完成这些动作,老年患者则要注意动作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