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囊肿的成因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有卵泡囊肿(育龄期女性因生殖内分泌周期变化致卵泡未破裂或持续生长形成,直径多小于5厘米,可自行消失)和黄体囊肿(排卵后黄体血肿液化形成,妊娠早期也可出现,多可自行消退,与黄体期生理变化有关);病理性因素包括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育龄期有生育史女性因异位子宫内膜种植卵巢反复出血形成,与遗传、免疫等有关)、浆液性囊腺瘤(最常见卵巢上皮性肿瘤,与卵巢上皮细胞异常增殖有关,见于育龄女性)、黏液性囊腺瘤(多单侧、体积大或巨大,与卵巢黏液性上皮细胞异常分化有关,见于30-50岁及其他年龄段女性)、畸胎瘤(由多胚层组织构成,与生殖细胞异常分化有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年轻女性多见)、炎症性囊肿(盆腔炎症致卵巢与输卵管粘连形成,见于有盆腔炎症病史女性)、内分泌因素(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致激素水平失衡,增加附件囊肿风险)、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可能增加附件囊肿发生几率,如有家族史女性遗传易感性较高)。
一、生理性因素
1.卵泡囊肿:女性正常月经周期中,卵泡发育成熟后排卵,若卵泡未破裂或持续生长,就可能形成卵泡囊肿,一般直径多小于5厘米,通常会在几个月经周期内自行消失,常见于育龄期女性,与正常的生殖内分泌周期变化相关。
2.黄体囊肿:排卵后卵泡壁塌陷形成黄体,若黄体血肿液化则形成黄体囊肿,一般在妊娠早期也可出现,多可自行消退,常见于有正常排卵的女性,与黄体期的生理变化有关。
二、病理性因素
1.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囊):异位的子宫内膜种植在卵巢上,随着月经周期反复出血,形成囊肿,囊肿内含有暗褐色、似巧克力样的糊状陈旧血性液体,常见于育龄期有生育史的女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种植的病理过程相关,其发生可能与遗传、免疫等因素也有一定关联。
2.浆液性囊腺瘤:是最常见的卵巢上皮性肿瘤,由单房或多房组成,囊内充满清亮淡黄色液体,可能与卵巢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有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育龄女性。
3.黏液性囊腺瘤:多为单侧,体积较大或巨大,囊内充满胶冻样黏液,其发生与卵巢黏液性上皮细胞的异常分化等有关,常见于30-50岁女性,也可发生于其他年龄段。
4.畸胎瘤:由多胚层组织构成,偶见含一个胚层成分,肿瘤内可见毛发、牙齿、油脂等多种组织成分,成熟畸胎瘤为良性,未成熟畸胎瘤为恶性,其发生与生殖细胞的异常分化有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年轻女性多见。
5.炎症性囊肿:盆腔炎症,如输卵管卵巢炎等,可导致卵巢与输卵管粘连形成炎性囊肿,常见于有盆腔炎症病史的女性,与盆腔炎症的反复刺激使组织粘连、包裹有关。
6.内分泌因素:某些内分泌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可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影响卵巢的正常功能,从而增加附件囊肿的发生风险,常见于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与该疾病导致的内分泌紊乱病理状态相关。
7.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可能与附件囊肿的发生有关,如有家族史的女性,其遗传易感性可能使其附件囊肿的发生几率相对较高,例如一些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相关的综合征可能增加相关肿瘤性附件囊肿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