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肺水肿有呼吸系统表现如咳嗽、呼吸困难,全身表现如胸闷、乏力、轻度发绀;其发病与海拔因素相关,快速进入3000米以上高原易发病,不同年龄人群适应能力不同,个体易感性方面,有基础疾病、肥胖、既往有高原肺水肿病史人群发病风险高。
一、症状表现
(一)呼吸系统表现
1.咳嗽:多为干咳或伴有少量白色泡沫痰,这是因为高原肺水肿时肺部组织受到影响,气道受到刺激引发咳嗽。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不会准确表达而表现为哭闹不安等;对于有基础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咳嗽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的表现。
2.呼吸困难:是较为突出的早期表现,患者会感觉呼吸急促,呼吸频率加快。这是由于肺部水肿导致气体交换面积减少,机体缺氧引起的。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表现为鼻翼扇动、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老年人可能本身心肺功能较差,呼吸困难会更明显,活动耐力显著下降。
(二)全身表现
1.胸闷:患者会感觉胸部有压迫感,这是因为肺部水肿影响了胸廓的正常扩张和肺的通气功能,导致胸部产生不适感觉。不同性别患者感受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对于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胸闷可能会与心血管疾病的症状相混淆,需要注意鉴别。
2.乏力:患者会感到全身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这是因为机体缺氧,能量代谢发生障碍,导致肌肉功能受到影响。对于生活方式较为活跃的人群,如经常运动的人,出现乏力会更易被察觉,而原本活动量少的人可能症状不典型。
3.轻度发绀:口唇、甲床等部位出现轻度发紫现象,这是由于缺氧导致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引起的。新生儿由于其生理特点,发绀表现可能不太典型,需要密切观察其口唇、四肢末端颜色变化;对于有贫血病史的患者,发绀可能会被掩盖,需要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二、发病相关因素及人群特点
(一)海拔因素
一般来说,当快速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时,高原肺水肿的发病风险增加。不同年龄人群对海拔升高的适应能力不同,儿童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发育尚未完善,适应能力更弱;老年人心肺功能储备下降,也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进入高海拔地区后发生高原肺水肿。
(二)个体易感性
1.有基础疾病人群: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心血管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等)的人群,发生高原肺水肿的风险较高。例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本身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就存在异常,在高原低氧环境下,心脏负荷加重,更容易引发肺部水肿;有哮喘病史的患者,在高原环境中气道反应性可能进一步增高,导致气道痉挛等情况,促进肺水肿的发生。
2.肥胖人群:肥胖人群肺功能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肺顺应性降低,在高原低氧环境下,更易出现肺部水肿。不同性别肥胖人群发病风险差异可能不显著,但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身体机能变化可能会影响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加发病风险。
3.既往有高原肺水肿病史人群:既往发生过高原肺水肿的人,再次进入高原时,发病风险明显高于从未有过高原肺水肿的人群。这是因为机体已经有过肺部水肿的病理损伤,再次面临低氧环境时,更容易再次引发肺水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