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包括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有骨折断端血供不良(与骨折类型、部位及断端接触情况有关)、感染(开放性骨折污染或术后感染)、骨折不稳定(固定不牢固或有异常活动);全身因素有年龄(老年人愈合能力弱)、健康状况(糖尿病、营养不良影响)、吸烟(收缩血管、抑制成骨细胞)。
骨折断端的血供不良:
骨折类型与部位:例如股骨颈骨折,尤其是头下型骨折,由于股骨头的血供主要依赖于旋股内、外侧动脉的分支,骨折后容易损伤这些血管,导致股骨头血供严重受损,从而影响骨折愈合。不同部位的骨折血供特点不同,如胫骨中下1/3骨折,滋养动脉从胫骨中上1/3交界处进入骨内,然后下行,胫骨中下1/3骨折时,滋养动脉容易断裂,导致骨折远段血供减少。
骨折断端的接触情况:骨折断端间有软组织嵌入会阻碍骨折愈合,比如开放性骨折时,肌肉、肌腱等软组织可能嵌入骨折断端之间;骨折断端粉碎严重,会破坏较多的骨膜和骨质的血供,也不利于骨折愈合。
感染:
开放性骨折污染:开放性骨折时,外界的细菌容易进入骨折部位,引起感染。如果感染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会导致骨折局部出现炎性反应,破坏骨组织的生长环境,影响骨折愈合。例如严重的开放性骨折,伤口污染严重,感染的风险较高,一旦发生感染,骨折不愈合的几率大大增加。
术后感染:骨折术后如果发生感染,如内固定术后感染,会破坏骨折部位的修复微环境,影响骨折的愈合过程。感染会导致局部出现化脓性炎症,释放炎症因子,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和骨的形成。
骨折不稳定:
固定不牢固:无论是采用外固定还是内固定的方式,如果固定不牢固,骨折断端会存在微动,这种微动会干扰骨痂的形成和骨折的愈合。例如外固定时,固定装置松动;内固定时,内固定物选择不当或安装不牢固等情况,都会导致骨折断端不稳定。
异常活动:骨折部位受到不正常的应力,如骨折周围的肌肉收缩、肢体的不合理活动等,会使骨折断端处于不稳定状态,影响骨折的愈合。比如儿童骨折后,如果家长过早让孩子活动骨折部位,可能导致骨折断端异常活动,影响愈合。
全身因素
年龄:儿童的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对于一些特殊年龄的儿童,如新生儿骨折,由于其生理特点,愈合相对较快,但如果是严重的骨折,也可能出现不愈合情况;而老年人骨折后愈合能力明显下降,这是因为老年人骨组织本身的代谢减缓,成骨细胞活性降低,骨的修复能力减弱。例如老年人的骨质疏松较为常见,骨质量下降,骨折后愈合难度增大。
健康状况:患有某些全身性疾病会影响骨折愈合,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会影响细胞的代谢和功能,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阻碍骨基质的形成和钙的沉积,从而影响骨折愈合。另外,营养不良的患者,由于缺乏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也会影响骨折愈合,因为蛋白质是骨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生素C参与胶原合成,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
吸烟:吸烟会影响骨折愈合,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收缩血管,减少骨折部位的血供,同时还会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和骨基质的形成,从而阻碍骨折的愈合过程。例如长期吸烟者骨折后,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比非吸烟者明显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