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肺炎的治疗药物包括抗纤维化药物(吡非尼酮可延缓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FVC下降、尼达尼布可降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年FVC下降率)、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可改善间质性肺炎患者症状但儿童等需谨慎)、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用于联合治疗但需注意不良反应)以及根据不同病因的辅助用药(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炎会联合不同抗风湿等药物且需关注特殊人群用药),治疗时要综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方案,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和病情变化,遵循个体化原则。
一、抗纤维化药物
(一)吡非尼酮
1.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炎症、纤维化相关的细胞因子等发挥抗纤维化作用,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可延缓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FVC(用力肺活量)下降速度,对于年龄不同的患者均可应用,但需注意监测肝功能,因为有导致肝功能损害的风险,对于有严重肝病病史等患者要谨慎使用。
2.适用情况:适用于轻、中度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对于合并不同年龄因素的患者,需根据个体的肝肾功能等综合评估使用。
(二)尼达尼布
1.作用机制:可抑制多种受体酪氨酸激酶和非受体酪氨酸激酶,阻断纤维化进程中的信号通路,临床研究显示其能降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年FVC下降率,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均可使用,但要关注胃肠道反应,如腹泻等,对于有严重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需谨慎,且用药过程中需监测胃肠道情况。
二、抗氧化剂
(一)N-乙酰半胱氨酸
1.作用机制:可以提供巯基,降低氧自由基水平,有研究表明其对间质性肺炎患者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等症状,年龄较小的儿童使用需谨慎,因为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剂量需特别考量,一般通过雾化等方式给药时要注意药物浓度等,对于有支气管痉挛病史的患者使用时需警惕诱发支气管痉挛。
三、免疫抑制剂
(一)硫唑嘌呤
1.作用机制:通过抑制嘌呤合成,影响淋巴细胞增殖,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常用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等间质性肺炎的联合治疗,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均可能使用,但要注意其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对于有骨髓抑制病史、肝功能不全等患者需谨慎,用药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血常规及肝功能变化。
四、根据不同病因的辅助用药
(一)如果是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炎
1.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炎:若患者合并类风湿关节炎,可能还会根据病情联合使用甲氨蝶呤等抗风湿药物,但甲氨蝶呤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禁忌较多,儿童一般不选用,成人使用时需监测血常规、肝功能等,因为它也有骨髓抑制、肝损害等风险。
2.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间质性肺炎: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吗替麦考酚酯等药物,吗替麦考酚酯对于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时需注意,儿童使用要严格评估利弊,成人使用时需监测感染等情况,因为它会抑制免疫系统,有增加感染的风险。
在使用激素联合其他药物治疗间质性肺炎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综合制定治疗方案,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患者的病情变化,如肺功能、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同时,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等,要更加谨慎评估药物的适用性和安全性,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