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孢子菌肺炎(pcp)是由耶氏肺孢子菌引起的间质性浆细胞性机会性肺部感染病,耶氏肺孢子菌可空气传播,免疫功能受损人群易患,起病隐匿或亚急性,有相应临床表现,可通过影像学和病原学检查诊断,用复方磺胺甲恶唑等治疗,免疫低下人群可通过规范治疗基础病、监测及预防用药、加强护理营养来预防。
肺孢子菌肺炎(pcp)曾称肺孢子虫肺炎,是由肺孢子菌引起的间质性浆细胞性肺炎,是一种机会性肺部感染性疾病。肺孢子菌以往认为属于原虫类,称为卡氏肺孢子虫,现在认为属于真菌类,命名为耶氏肺孢子菌。
病原体特点
耶氏肺孢子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可通过空气传播,健康人感染后多呈隐性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耶氏肺孢子菌大量繁殖并引起发病。
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免疫功能受损人群易患,如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患者中pcp是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约有80%的艾滋病患者会发生pcp)、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如器官移植后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早产儿和营养不良的婴儿等。对于早产儿和营养不良的婴儿,其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或营养状况差导致抵抗力低下,容易感染耶氏肺孢子菌引发肺炎;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被HIV破坏,丧失了对耶氏肺孢子菌的抵御能力;器官移植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后,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难以抵御耶氏肺孢子菌的侵袭。
临床表现
起病可隐匿或亚急性,主要症状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干咳,伴有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等。呼吸困难是较突出的表现,可逐渐加重,严重时会出现呼吸窘迫。对于不同人群表现有所差异,艾滋病患者发生pcp时,除了上述呼吸系统症状外,往往还伴有艾滋病的其他表现,如长期发热、腹泻、淋巴结肿大等;早产儿和营养不良婴儿患pcp时,可能表现为呼吸增快、拒食、精神萎靡等。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早期可表现为双侧肺门周围弥漫性渗出,呈网状和小结节状影,逐渐进展为双肺广泛的浸润影,可累及肺野中外带,呈磨玻璃样改变;胸部CT检查比X线更敏感,可见肺内弥漫性磨玻璃影、实变影,有时可见支气管充气征等。
病原学检查:包括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查找耶氏肺孢子菌的包囊或滋养体,但痰液检查阳性率较低,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可提高阳性率;此外,还可通过组织活检(如经皮肺穿刺活检或开胸肺活检)找到耶氏肺孢子菌来明确诊断,但组织活检是有创检查。
治疗
对于免疫功能受损的pcp患者,治疗药物主要有复方磺胺甲恶唑等。复方磺胺甲恶唑通过抑制耶氏肺孢子菌的二氢叶酸合成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阻碍核酸合成,从而发挥抗肺孢子菌作用。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比如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措施。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对于艾滋病患者需要同时进行抗HIV治疗等。
预防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以提升免疫功能;器官移植患者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期间要密切监测,必要时采取预防用药措施,如对于高危的器官移植受者可预防性使用复方磺胺甲恶唑等药物;对于早产儿和营养不良婴儿,要加强护理,提供良好的营养支持,增强其抵抗力,减少感染耶氏肺孢子菌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