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普通感冒在病原体、临床症状、病程、实验室检查、传染性防控及特殊人群影响等方面存在区别,新冠病毒由β属冠状病毒引起,症状多样、部分病程长且有后遗可能、核酸等检测有特点、传染性强,普通感冒多由多种普通病原体引起、呼吸道卡他症状为主、病程短,特殊人群感染两者后各有不同需关注。
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普通的冠状病毒,非新冠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种病原体引起。
临床症状表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多样,常见有发热(可为低热、中等度热或高热)、干咳、乏力,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不同年龄人群感染后的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症状相对较轻,部分儿童可能仅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反应差、呼吸急促等;老年人感染后发生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普通感冒:主要症状以呼吸道卡他症状为主,如打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烧灼感甚至鼻后滴漏感。一般发热症状较轻,多为低热或无发热,全身症状如头痛、乏力等相对较轻。
病程进展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部分患者病程可能较长,尤其是重型、危重型患者恢复时间相对较长,可能会存在一些后遗症状,如乏力、咳嗽、记忆力减退等,称为“长新冠”。
普通感冒:病程相对较短,通常5-7天可自愈,但若合并并发症等情况病程可能延长。
实验室检查特点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呈阳性,特异性IgM抗体、IgG抗体在感染初期可呈阴性,后续会逐渐转为阳性,特异性IgG抗体恢复期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胸部影像学检查早期可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普通感冒:一般病原体相关检查无特异性阳性表现,血常规检查通常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
传染性与防控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传染性较强,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人群普遍易感。
普通感冒:传染性相对较弱,主要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手和用具接触传播,人群也可普遍易感,但一般症状相对较轻,传播范围和引起的公共卫生影响相对较小。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需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老年人感染后更要关注其基础疾病的变化,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感染后发生重症的风险高,应尽量减少外出,做好防护;孕妇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需在医生指导下密切监测自身和胎儿情况;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要注意基础疾病与新冠病情的相互影响,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相关指标,同时关注新冠病情变化。而普通感冒对于大多数人群来说病程相对良性,但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等,若感冒后症状较重或持续不缓解,也需要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