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骨折后肿胀由骨折部位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肿、组织损伤引发炎症反应致液体渗出增加所致,表现为手腕明显肿胀等,可通过观察等评估,早期72小时内冷敷、固定制动,72小时后热敷、康复锻炼,后期依愈合调整方案,儿童肿胀更明显需注意避免皮肤损伤等,老年人肿胀消退慢要关注基础疾病及预防并发症。
手腕骨折后肿胀的表现及评估
表现:手腕部位会出现明显的肿胀,皮肤可能发亮、紧张,局部温度可能稍有升高,同时伴有疼痛、活动受限等表现。肿胀可能从骨折后的数小时内开始出现,并逐渐加重。
评估:可以通过观察肿胀的范围、程度,以及触摸皮肤的紧张度等来初步评估。例如,使用测量工具测量肿胀部位与正常部位的周径差,来量化肿胀程度。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皮肤较薄嫩,肿胀可能相对更易观察,且儿童的疼痛表达可能不如成人明确,需要更细致地通过肢体外观等情况来判断肿胀情况。
手腕骨折后肿胀的处理措施
早期处理(受伤后72小时内)
冷敷:在受伤后的早期,可使用冰袋或冷毛巾进行冷敷。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渗出,从而减轻肿胀。一般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隔1-2小时冷敷一次。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控制冷敷的温度和时间,避免冻伤皮肤,可将冰袋包裹毛巾后再进行冷敷。
固定制动:及时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制动,如使用石膏或支具固定手腕。固定可以减少骨折断端的活动,避免进一步损伤周围血管和软组织,从而减轻肿胀。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固定的方式和材料选择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需要选择相对柔软、舒适且适合儿童肢体发育的固定器具。
中期处理(受伤72小时后)
热敷:受伤72小时后,可改为热敷。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淤血和渗出液的吸收,从而减轻肿胀。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但如果患者皮肤有破损等情况则不宜热敷。
康复锻炼: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手指的屈伸活动等。适当的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肿胀消退,但要注意锻炼的强度和方式,避免过度活动加重肿胀。儿童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时需要家长在旁协助,确保锻炼安全且适度。
后期处理: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进一步调整康复方案。如果肿胀仍未完全消退,可继续采用上述促进血液循环等方法,同时加强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利于组织修复和肿胀消退。
不同人群手腕骨折后肿胀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手腕骨折后肿胀可能相对成人更为明显,因为儿童的骨骼韧性较好,骨折时周围软组织损伤可能相对较重,且儿童的新陈代谢较快,但皮肤较薄嫩,在处理肿胀时要特别注意避免过度冷敷或热敷导致皮肤损伤。同时,儿童的配合度相对较差,在固定制动和康复锻炼时需要家长耐心安抚和协助。
老年人:老年人手腕骨折后肿胀消退相对较慢,因为老年人的血液循环功能相对较弱,组织修复能力较差。老年人可能还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这会影响肿胀的消退。在处理老年人手腕骨折肿胀时,除了常规的处理措施外,要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血糖的控制,以促进伤口愈合和肿胀消退。同时,老年人在固定制动期间要注意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可适当进行下肢的被动活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