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传染病,儿童易患,可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需与疱疹性口炎、手足口病鉴别,对症治疗并做好护理,包括发热、口腔、饮食护理,还可通过个人、环境卫生及避免接触传染源预防。
病因方面
多种肠道病毒可引发该病,如柯萨奇病毒A组的2-6、8、10、22型,肠道病毒71型等较为常见。不同年龄段人群易感性有差异,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易感染。比如在托幼机构等儿童密集场所,病毒容易传播扩散。
临床表现方面
发热:大多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部分儿童可能伴有寒战。不同年龄儿童发热表现可能略有不同,婴幼儿可能因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除了发热还可能出现哭闹不安等情况;年长儿童可能能较清晰表达身体不适。
咽峡部症状:口腔咽峡部会出现疱疹,初期为灰白色小丘疹,周围绕以红晕,之后迅速变为疱疹,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患儿会感觉咽痛,尤其是在进食时,因为吞咽动作会刺激到咽部溃疡部位,所以可能出现拒食、流涎等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临床表现: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发热症状以及咽峡部疱疹、溃疡的典型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一般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还可以进行病毒学检查,如咽拭子或粪便中病毒分离、核酸检测等,能明确是否为肠道病毒感染。
鉴别诊断
疱疹性口炎: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病变不仅限于咽峡部,可累及口腔黏膜多处,全身症状相对较轻,病程较长。
手足口病:除了口腔疱疹外,手、足、臀部等部位也会出现皮疹或疱疹,而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病变在咽峡部,无手、足、臀部的皮疹表现。
治疗与护理
治疗
目前对于疱疹性咽峡炎并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如果患儿发热,体温较高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需根据儿童年龄和体重等合理选用,但这里仅提及药物名称);对于咽痛明显的患儿,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漱口等缓解症状。
护理
发热护理:密切监测儿童体温变化,让患儿多休息,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防止脱水。对于低龄儿童,要注意衣物穿着合适,不宜过厚,利于散热。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饭后让患儿用温水漱口,婴幼儿可以在喂奶前后适当喂些温水清洁口腔。对于有疱疹和溃疡的部位,可遵医嘱使用合适的口腔喷雾或涂抹药物来促进愈合,但要注意操作时的轻柔,避免加重患儿不适。
饮食护理:给予患儿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米粥、果汁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过烫的食物,以免加重咽部疼痛。
预防措施
个人卫生方面
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要及时洗手。洗手时要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正确的洗手步骤,充分揉搓双手至少20秒。
环境卫生方面
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要加强卫生管理,定期对玩具、餐具等进行消毒。
避免接触传染源方面
在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如果儿童已经感染,要在家隔离休息,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直至症状消失后一段时间,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