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是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致气体交换不足,靠血气分析诊断,分Ⅰ型(仅PaO<60mmHg,PaCO正常或降低,肺换气障碍致)、Ⅱ型(PaO<60mmHg伴PaCO>50mmHg,肺泡通气不足致);按发病急缓分急性(突发致病因素致,起病急骤)和慢性(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致,有长期病史,诱因可致急性加重)。发病机制包括肺通气功能障碍(限制性通气不足:胸廓、肺组织、膈肌活动障碍;阻塞性通气不足:气道狭窄或阻塞,分中央、外周性,表现不同呼吸困难)和肺换气功能障碍(弥散障碍:肺泡膜面积减少、厚度增加致低氧血症;通气/血流比例失调:V/Q比值异常致气体交换效率低,多致低氧血症)。
按动脉血气分析分类
Ⅰ型呼吸衰竭:仅有PaO<60mmHg,PaCO降低或正常。主要见于肺换气功能障碍性疾病,如严重肺部感染性疾病、间质性肺疾病、急性肺栓塞等。
Ⅱ型呼吸衰竭:既有PaO<60mmHg,又有PaCO>50mmHg。多由肺泡通气不足所致,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胸廓畸形等。
按发病急缓分类
急性呼吸衰竭:由于某些突发的致病因素,如严重肺栓塞、急性气道阻塞、溺水、电击等,使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迅速出现严重障碍,在短时间内引起呼吸衰竭。起病急骤,患者往往有明显的诱因,需要紧急抢救。
慢性呼吸衰竭:多由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引起,如COPD、重症肺结核、肺间质纤维化等,其呼吸功能损害逐渐加重,经过较长时间发展为呼吸衰竭。患者多有长期慢性疾病史,机体通过代偿机制可能仍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正常生活,但在呼吸道感染等诱因作用下,可导致呼吸衰竭急性加重。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肺通气功能障碍
限制性通气不足: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限制引起的通气不足。常见原因包括:①胸廓活动障碍,如胸部外伤、严重的胸廓畸形等;②肺组织病变,如肺炎、肺水肿、肺纤维化等导致肺组织弹性减退,使肺扩张受限;③膈肌活动障碍,如重症肌无力、大量腹腔积液等,影响膈肌的运动,导致肺通气不足。
阻塞性通气不足:由于气道狭窄或阻塞所致的通气障碍。常见原因有:①气道炎症、痉挛、水肿等引起气道管径变小,如支气管哮喘发作时气道平滑肌痉挛、黏膜水肿;②气道内异物、肿瘤等阻塞气道;③气道外受压,如纵隔肿瘤压迫气道等。气道阻塞可分为中央性气道阻塞和外周性气道阻塞,中央性气道阻塞如阻塞部位在胸外,可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阻塞部位在胸内,多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
肺换气功能障碍
弥散障碍:是指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通过肺泡膜进行交换的过程发生障碍。肺泡膜面积减少(如肺实变、肺不张等)、肺泡膜厚度增加(如肺纤维化、肺水肿等)均可导致弥散障碍。由于二氧化碳的弥散能力比氧气大20倍,所以单纯弥散障碍主要导致低氧血症。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正常成人安静时,通气/血流(V/Q)比值约为0.84。V/Q比值增大,如肺栓塞等,部分肺泡血流减少,无效腔通气增加;V/Q比值减小,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血流相对正常,形成功能性分流。无论V/Q比值增大还是减小,均会导致气体交换效率降低,引起低氧血症,而一般不伴有二氧化碳潴留,因为机体可以通过增加通气量来代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