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和乙型流感在病原学、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差异。病原学上甲型病毒抗原易变异,乙型相对稳定;临床症状中甲型起病急、全身症状重,乙型稍轻;流行特点甲型可大流行等,乙型多局部暴发;诊断可通过病毒核酸检测等;治疗均可用抗病毒药物及一般支持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各有不同注意事项。
临床症状方面
潜伏期:甲型流感潜伏期通常为1~7天,多为2~4天;乙型流感潜伏期一般为1~4天。
症状表现:甲型流感起病较急,部分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头痛、肌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较为突出,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如咳嗽、咽痛等;乙型流感症状相对甲型流感稍轻,全身症状和呼吸道症状均可能出现,但一般全身症状没有甲型流感那么严重,发热程度也相对低一些。
流行病学方面
流行特点:甲型流感可呈全球性大流行、局部暴发等多种流行形式,在人群中较易引起大规模传播;乙型流感往往呈局部暴发或小流行,流行规模相对甲型流感较小。
好发人群:甲型流感在各年龄人群均可感染,但相较于其他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以及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后发生重症的风险相对更高;乙型流感各年龄人群也可感染,同样儿童、老年人、孕妇及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也是易感人群,但整体上其在人群中的分布特点与甲型流感有所不同。
诊断方法方面
实验室检查:
病毒核酸检测:可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检测标本中的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核酸,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均可进行,但可明确区分是甲型还是乙型流感病毒感染。
病毒分离培养: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分离病毒,能明确是甲型还是乙型流感病毒,但耗时较长。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若抗体水平呈4倍或以上升高,可协助诊断,但主要用于回顾性诊断。
治疗方面
无论是甲型流感还是乙型流感,在治疗上都可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如奥司他韦等,但具体的用药需要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等实际情况来决定,对于患者来说,都需要注意休息、多饮水等一般支持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感染甲型或乙型流感后,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要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等情况,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儿童使用抗病毒药物等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等与成人有差异。
老年人:老年人往往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感染甲型或乙型流感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要注意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一旦出现呼吸道症状加重或伴有基础疾病恶化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其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
孕妇:孕妇感染流感后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增加,如早产、流产等,所以孕妇感染甲型或乙型流感后需要更加谨慎对待,及时就医,在医生的评估下进行合适的处理,用药时也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
慢性基础疾病患者: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流感后,病情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因此这类患者要做好流感的预防工作,如接种流感疫苗等,感染后要积极治疗流感,并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