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骨折是指下颌骨受外力致骨连续性中断,病因有交通事故、摔倒、暴力击打等,临床表现有疼痛、肿胀、咬合紊乱、张口受限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X线、CT),治疗分保守治疗(适用于移位不明显等)和手术治疗(适用于移位明显等),不同年龄段患者在各方面表现及治疗有差异。
病因
交通事故:在交通事故中,头部受到撞击,下颌骨首当其冲,是导致下颌骨骨折的常见原因之一,尤其在机动车事故中较为多见,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发生,年轻人由于出行频率高、风险意识相对较弱等因素,在交通事故相关下颌骨骨折中占比较大。
摔倒:老年人由于平衡能力较差,容易摔倒,下颌部着地时易发生骨折;儿童也可能因玩耍时摔倒等情况导致下颌骨骨折,儿童的下颌骨相对较脆弱,骨骼弹性较大但强度不足,摔倒等外力作用下也较易骨折。
暴力击打:如被拳击、棍棒打击等,特定职业人群如运动员等可能因运动中的暴力冲突发生下颌骨骨折,不同性别在这方面无明显绝对差异,但从事高风险职业的人群相对更易发生。
临床表现
疼痛:骨折部位有明显疼痛,且在咀嚼、说话、张口等动作时疼痛加剧,不同年龄人群疼痛表现可能因个体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而有差异,儿童可能因表达能力有限而表现出哭闹等异常行为来提示疼痛。
肿胀:骨折部位周围组织肿胀,早期可能出现皮下淤血,肿胀程度随损伤严重程度而异,老年人由于血液循环相对较慢,肿胀消退可能相对缓慢。
咬合紊乱:骨折后下颌骨的正常解剖结构被破坏,导致牙齿的咬合关系异常,出现牙齿错位、开合等情况,这会影响正常的咀嚼功能,对各个年龄段的患者都会造成进食困难等问题,儿童可能影响其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
张口受限:由于疼痛、骨折断端移位等原因,患者张口度减小,难以正常张口,影响说话和进食,不同年龄患者的张口受限程度可能不同,儿童可能因骨折后恢复情况和自身身体状况影响张口恢复速度。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骨折部位,感知是否有骨擦感、异常活动等,了解骨折的大致情况,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体格检查时需要注意操作的轻柔程度,儿童由于骨骼等组织较娇嫩,需避免过度用力造成二次损伤。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初步了解骨折的部位、骨折线的走向等,但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如粉碎性骨折等,可能显示不够清晰,各年龄段患者均可进行X线检查,但儿童需注意辐射防护。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下颌骨骨折的细节,包括骨折断端的移位情况、是否累及周围结构等,对于准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各年龄段患者均可进行CT检查,儿童检查时需根据体重等情况合理使用镇静等措施以配合检查。
治疗原则
保守治疗:适用于骨折移位不明显、无咬合紊乱等情况的患者,主要包括颌间固定等方法,通过固定下颌骨,使其保持正常的位置,促进骨折愈合,儿童在保守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和咬合发育情况,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愈合后可能对颌面部生长有影响。
手术治疗:对于骨折移位明显、有咬合紊乱等情况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复位骨折断端并进行固定,恢复下颌骨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情况有所不同,老年人可能存在基础疾病等因素影响手术和恢复,儿童手术时需考虑其生长潜力和术后对颌面部发育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