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晕厥由心脏排血功能锐减、心律失常等致心输出量突减引发脑缺血,主要病因有心脏流出道梗阻(如主动脉瓣狭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律失常(缓慢性和快速性)、心肌病变(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其他心脏因素(急性肺栓塞、心脏瓣膜病),不同人群发生风险和表现有别,有心脏病史者风险高,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特殊人群出现晕厥需及时就医评估治疗。
心脏流出道梗阻
主动脉瓣狭窄:多见于老年患者,主动脉瓣瓣口狭窄,心脏射血受阻,心输出量下降。正常主动脉瓣口面积约3cm2,当瓣口面积减小至1cm2以下时,可出现晕厥,多在活动后发生,因为运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而狭窄的主动脉瓣限制了心输出量的增加,导致脑供血不足。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多见于青、中年患者,由于心室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不对称性肥厚,使左心室流出道狭窄,左心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当患者剧烈运动或改变体位时,左心室排血量进一步减少,从而引发晕厥。其发生机制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增加,导致脑灌注不足有关。
心律失常
缓慢性心律失常:如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各种原因引起的窦房结功能障碍等。当心率过慢时,心脏每分钟输出的血液量不足以满足脑的代谢需求,导致脑缺血缺氧,引起晕厥。例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失去协调,心室率极度缓慢,心输出量显著减少。
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等。快速心律失常可使心脏舒张期充盈时间缩短,心输出量降低,同时心肌耗氧量增加,容易导致脑供血不足。例如,室性心动过速时,心室快速无序地跳动,心输出量急剧下降,患者可出现晕厥甚至猝死。
心肌病变
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相应心肌缺血坏死,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心输出量减少。尤其是大面积心肌梗死时,更容易发生晕厥,同时常伴有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心肌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等,可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降低。扩张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室扩大和收缩功能减退,晚期可出现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从而引发晕厥。
其他心脏因素
急性肺栓塞: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栓塞时,肺循环阻力增加,右心后负荷加重,右心输出量减少,进而影响左心输出量,导致脑供血不足。患者多有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同时可出现晕厥。
心脏瓣膜病:除了主动脉瓣狭窄外,其他心脏瓣膜病如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病变等,在病情严重时也可能影响心输出量,导致晕厥。例如,严重的二尖瓣狭窄可使左心房压力升高,肺静脉回流受阻,进而影响右心输出量,最终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引起脑缺血。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心源性晕厥的发生风险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多以心脏流出道梗阻或心肌病变导致的心源性晕厥为主;中青年患者则可能更多与心律失常或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相关。有心脏病病史的人群发生心源性晕厥的风险更高,需要密切关注心脏状况,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过度劳累等可能增加心源性晕厥的发生风险,应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等,由于身体机能的特殊性,一旦出现晕厥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心脏评估,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