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调整饮食、补充水分)、药物治疗(止泻、调节菌群、抗感染),特殊人群(婴幼儿、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还需注意饮食卫生和加强食品管理来预防。
一、一般治疗
(一)调整饮食
对于婴幼儿,若正在母乳喂养,可继续母乳喂养,但需注意母亲的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人工喂养的患儿,可根据情况暂时更换为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以减轻胃肠道负担。年龄较大的儿童,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软面条等,避免食用生冷、油腻、高纤维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原因:急性胃肠炎时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调整饮食可减少胃肠道的消化负担,有助于病情恢复。
(二)补充水分
及时补充水分以防脱水,可口服口服补液盐Ⅲ,少量多次服用。对于轻、中度脱水的患儿,口服补液盐能有效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若患儿出现严重脱水症状,如精神萎靡、眼窝凹陷、尿量明显减少等,则需及时就医进行静脉补液治疗。
原因:急性胃肠炎常伴有呕吐、腹泻,会导致水分和电解质丢失,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二、药物治疗
(一)止泻药物
如蒙脱石散,它可以吸附肠道内的病原体和毒素,保护肠道黏膜,起到止泻作用。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腹泻。
原因:蒙脱石散通过物理吸附作用发挥止泻功效,能在肠道形成保护膜,减少腹泻次数。
(二)微生态调节剂
常用的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益生菌制剂,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功能。
原因:急性胃肠炎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使用微生态调节剂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三)抗感染药物
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等,但需严格遵医嘱使用,家长不可自行随意给患儿用药。若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不需要使用抗感染药物,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原因:细菌感染需要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来杀灭病原菌,而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主要依靠机体自身免疫等进行恢复。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婴幼儿
婴幼儿病情变化较快,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体温、呕吐及腹泻情况等。用药时要特别谨慎,避免使用不适合婴幼儿的药物,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护理。
原因:婴幼儿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且病情变化更迅速,所以需要更加精细的观察和护理。
(二)儿童
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急性胃肠炎可能会让儿童感到不适,家长应给予安抚,帮助儿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饮食调整方面,要根据儿童的喜好和年龄特点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营养摄入。
原因:儿童在患病时可能会有焦虑情绪,良好的心理安抚有助于病情恢复;同时保证营养摄入能支持儿童身体恢复体力和抵抗力。
四、预防措施
(一)注意饮食卫生
教导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不喝生水等。食物要新鲜,彻底清洗干净,肉类、蛋类等要煮熟煮透。
原因:饮食卫生是预防急性胃肠炎的重要环节,不洁饮食是导致胃肠道感染的常见原因。
(二)加强食品管理
家庭储存食物要注意方法,避免食物变质。外出就餐时要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餐厅。
原因:良好的食品管理能减少食物被污染的机会,降低儿童患急性胃肠炎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