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病,胚胎发育异常致左右心房遗留缺损,有不同临床表现,可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治疗有手术和随访观察,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有影响及相应应对,合并其他严重畸形或肺动脉高压患儿病情复杂风险高,喂养需注意。
发病机制
在胚胎发育的第4周末,原始心房已出现,最初原始心房顶部背侧壁的中央发生一个薄的半月形原发隔,逐渐向心内膜垫生长,与心内膜垫融合前,原发隔下缘的孔称原发孔。在原发隔发育过程中,其上部逐渐形成若干小孔,继而融合成一个大孔,称继发孔。同时,原发隔右侧又发生一个较厚的继发隔,其下缘呈弧形,与心内膜垫之间保留有卵圆形的孔,称卵圆孔。出生前,由于肺循环压力高,左心房压力低于右心房,右心房的血液经卵圆孔流向左心房。出生后,肺循环压力降低,左心房压力高于右心房,分流停止,原发隔与继发隔逐渐融合形成永久性房间隔,若继发孔未闭则形成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若原发孔未闭则为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临床表现
小型缺损:多无症状,一般活动不受限,生长发育多不受影响,常在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
中型缺损:可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活动后气促、乏力,易患呼吸道感染,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肺动脉高压等表现。
大型缺损:出生后1-2年内即可出现呼吸急促、多汗、喂养困难、体重不增,反复呼吸道感染,进而出现心力衰竭,表现为面色苍白、肝大、水肿等。
检查方法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房间隔缺损的重要方法,可明确缺损的部位、大小及血流情况。二维超声心动图可直接显示房间隔缺损的位置和大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观察通过缺损的分流情况。
心电图:小型缺损心电图可正常;中型或大型缺损可出现电轴右偏、右心房和右心室肥大等改变。
胸部X线:小型缺损胸部X线可无明显异常;中型或大型缺损可见肺血增多,右心房、右心室增大,肺动脉段突出等。
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对于有症状的房间隔缺损患者,一般需手术治疗。手术时机的选择需根据缺损大小、症状等综合判断。如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可采用心内直视下修补术或经导管介入封堵术。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有合适适应证的患者;心内直视下修补术则适用于缺损较大或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的患者。
随访观察:对于小型无症状的房间隔缺损患儿,需定期随访,观察缺损有无自行闭合及病情变化。一般每半年至1年进行一次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及应对
年龄:新生儿及婴儿期小型房间隔缺损可能有自行闭合的可能,需密切观察;随着年龄增长,自行闭合的概率降低,较大儿童或成人的房间隔缺损一般不会自行闭合,需积极干预。
性别:目前无明确证据表明先天性房间隔缺损的发生与性别有明显相关性。
生活方式:患儿应避免剧烈运动,预防呼吸道感染,因为剧烈运动可能增加心脏负担,呼吸道感染可能加重病情。对于已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需注意休息,逐渐增加活动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睡眠等,以促进身体恢复。
特殊人群风险及注意事项:对于合并其他严重心脏畸形或有肺动脉高压的患儿,病情相对复杂,风险较高,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就医处理。在喂养方面,大型缺损影响生长发育的患儿,需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可采用少量多餐的喂养方式,必要时可咨询营养师制定合理的营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