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与器械)、麻醉方式选择(全身或椎管内麻醉)、以髓内钉内固定为例的手术步骤(体位摆放、切口显露、插入髓内钉、复位固定)及术后处理(伤口护理、康复训练、并发症预防),特殊人群如老年和年轻患者有不同围手术期注意事项。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全面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对于老年患者,需评估心肺功能等,以确定患者是否能耐受手术。例如,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在术前进行相应的心肺功能调整。女性患者需考虑月经等情况对手术的影响,若处于月经期,可能需要适当调整手术时间。
评估骨折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等)明确骨折的类型、移位情况等,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2.器械准备
准备合适的骨科手术器械,如接骨板、螺钉、髓内钉等内固定器械,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
二、麻醉方式选择
1.全身麻醉
适用于全身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椎管内麻醉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时。全身麻醉可以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无意识、无痛觉的状态,便于手术操作。
2.椎管内麻醉
对于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尤其是年龄相对较轻、基础疾病较少的患者可选择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麻醉。椎管内麻醉患者术中保持清醒,便于医生与患者沟通,且对全身生理功能影响相对较小。
三、手术步骤(以髓内钉内固定手术为例)
1.体位摆放
患者取仰卧位,患侧臀部适当垫高,使患侧下肢处于轻度外展、中立位。
2.切口与显露
在股骨大转子上方做一适当长度的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股骨大转子。
3.插入髓内钉
通过大转子顶点开口,使用髓腔扩大器逐步扩大髓腔,选择合适长度和直径的髓内钉插入髓腔。
利用导向装置将髓内钉准确放置在髓腔中心位置,通过远端锁定装置进行远端锁定,必要时进行近端锁定。
4.复位与固定
通过牵引、撬拨等手法复位骨折端,确保骨折复位良好后,进一步固定髓内钉,使骨折端稳定。
四、术后处理
1.伤口护理
密切观察伤口情况,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定期更换伤口敷料。
2.康复训练
术后早期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负重训练。一般术后1-2天可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术后2-3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开始进行膝关节屈伸活动,术后6-12周根据X线检查结果逐步开始部分负重或完全负重。
3.并发症预防
对于老年患者,需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可进行雾化吸入等辅助排痰。对于高危患者,可使用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但需注意药物的禁忌证和可能的出血风险。
特殊人群方面:
老年患者:由于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在围手术期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需将血糖控制在合适范围,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水平,以降低手术风险。同时,老年患者术后康复相对较慢,需加强康复指导和护理,关注其心理状态,避免因康复困难产生焦虑等情绪。
年轻患者:年轻患者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遵循规范的康复流程,避免过早过度活动导致骨折再移位等情况。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根据个体差异调整训练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