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胃肠炎由感染和非感染因素引起,感染因素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毒及大肠埃希菌等细菌感染;非感染因素包括饮食不当、食物过敏、气候变化、药物副作用和个体差异等,了解原因对预防和干预很重要,要注意饮食卫生等降低发病风险,已发病者需密切观察病情。
轮状病毒:是引起小儿急性胃肠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尤其在婴幼儿中较为多见。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在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引起暴发流行。研究表明,轮状病毒感染后会侵犯小肠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功能受损,影响肠道对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从而引起腹泻、呕吐等症状。
诺如病毒:也是导致小儿急性胃肠炎的重要病毒之一,同样经粪-口途径传播。诺如病毒感染所致的胃肠炎起病较急,患儿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病情轻重不一,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症状相对更重,需要密切关注其水电解质平衡情况。
细菌感染:
大肠埃希菌:某些血清型的大肠埃希菌可引起小儿急性胃肠炎。例如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它会产生肠毒素,作用于肠道上皮细胞,使肠液分泌增加,导致腹泻;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则可侵入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引起炎症反应,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
空肠弯曲菌:常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给儿童,该菌感染后会引起肠道的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大便多为黏液便或脓血便。
沙门菌:患儿食用了被沙门菌污染的食物(如蛋类、肉类等)后易感染,沙门菌感染肠道后可引起肠道黏膜的炎症,导致腹泻、呕吐、发热等急性胃肠炎表现。
非感染因素
饮食因素:
饮食不当:小儿的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如果喂养不当,如一次性进食过多、进食过快、突然改变饮食种类等,都可能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导致急性胃肠炎。例如,婴幼儿添加辅食时,如果添加的速度过快,种类过多,超出了小儿胃肠道的消化适应能力,就容易引发胃肠道不适症状。
食物过敏:部分小儿可能对某些食物过敏,如牛奶、鸡蛋、海鲜等。当食用了过敏食物后,胃肠道会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呕吐、腹泻、皮疹等症状,其中腹泻和呕吐可作为急性胃肠炎的表现之一。
气候变化:
当小儿腹部着凉时,胃肠道的血管会发生收缩,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寒冷刺激可能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从而引发急性胃肠炎。特别是在季节交替时,气温变化较大,小儿如果没有及时增减衣物,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发病。
其他因素: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引起胃肠道反应,导致急性胃肠炎。例如,长期或不当使用抗生素,可能会破坏肠道正常的菌群平衡,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引发腹泻等胃肠炎症状。
个体差异:不同小儿的胃肠道功能存在一定差异,一些小儿可能由于自身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较弱等原因,更容易发生急性胃肠炎。例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由于胃肠道发育更不成熟,相对足月儿来说更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而引发急性胃肠炎。
小儿急性胃肠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了解其引起的原因对于预防和早期干预小儿急性胃肠炎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小儿的饮食卫生,合理喂养,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谨慎使用可能影响胃肠道的药物等,以降低小儿急性胃肠炎的发生风险。对于已经发生急性胃肠炎的小儿,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情况,必要时及时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