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非手术有牵引(含皮牵引、骨牵引,需防并发症)及持续制动康复;手术包括内固定(DHS适大部分,PFNA适不稳定)和人工关节置换(人工股骨头置换适高龄等,全髋关节置换适合并严重髋关节病者),需综合多因素选方案,注重防并发症与康复训练。
一、非手术治疗
1.牵引治疗
对于一些稳定性较好且患者全身情况不适合手术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可采用牵引治疗。如皮牵引,适用于年龄较大、全身情况差的患者,通过牵引装置使患肢处于外展中立位,利用牵引力和反牵引力达到复位和固定的目的。骨牵引可选用股骨髁上牵引等,能提供较大的牵引力,对于部分不稳定骨折也可在牵引过程中逐渐复位。牵引治疗需要较长时间的卧床,这可能会带来一些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对于老年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心肺功能较差,肺部感染的风险增加,需要加强呼吸护理,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对于长期受压部位,要定时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同时要进行下肢的功能锻炼,如肌肉收缩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2.持续制动与康复
患者需严格卧床制动,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在制动期间,要进行康复训练,如足趾的屈伸活动、踝关节的背伸跖屈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时机有所不同。年轻患者相对可以更早开始一些主动的康复训练,而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部位再移位。
二、手术治疗
1.内固定手术
动力髋螺钉(DHS):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常用的内固定装置。它通过加压作用使骨折端紧密接触,有利于骨折愈合。适用于大部分稳定性和部分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操作相对规范,对于合适的患者能提供较好的固定效果。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准确的解剖复位,确保DHS的正确置入位置。对于老年患者,手术创伤相对较小的优势更为明显,但术后仍需注意预防并发症,如感染等。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具有抗旋转和稳定骨折端的优点,尤其适用于不稳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其髓内固定的方式能更好地分散应力,减少对骨折端血运的影响。手术操作需要一定的技术要求,要准确置入髓内钉及相关组件。在不同年龄患者中的应用,对于年轻患者,PFNA能提供较强的固定强度以满足早期活动的需求;对于老年患者,能有效减少卧床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人工关节置换术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适用于高龄、全身情况差、骨折不稳定且预计寿命较短的患者。通过置换人工股骨头,可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长期卧床并发症。但术后可能存在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术后康复需要更加精心的护理,如平衡训练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全髋关节置换术:适用于合并严重髋关节疾病(如股骨头坏死等)且适合手术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该手术能一次性解决骨折和髋关节病变问题,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康复时间较长。在不同年龄患者中,年轻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需要考虑假体的使用寿命等问题,而老年患者则更注重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总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骨折类型等多方面因素综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并发症的预防和康复训练的实施。